金秋时节,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暖意融融。9月29日,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村民欢聚互访联谊,这是继今年6月互赠“睦邻友好”牌匾后的又一盛事。仙门城社区负责人感慨:“压在两个社区心头百余年的巨石终于落地!”
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村民举行联谊活动。张少龙 摄
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村民举行联谊活动。张少龙 摄
此前,当地通过干部反复座谈协商剖析矛盾、搭建平台汇聚海内外共识、创新“民俗调解”破解祖训禁忌,以文明新风引导观念转变,一步步消融两个社区的百年“心墙”。如今积怨消散,曾经疏离的邻里正式踏上“携手共富”新程。
乡风是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色,更是基层治理的精神根基。此次和解,正是新时代文明新风破解历史矛盾的生动体现,它不仅重塑乡村风貌,更让“守望相助”的理念扎根,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写下温暖注解。
国家3A级旅游景区翠湖旅游区。汕宣供图
国家3A级旅游景区翠湖旅游区。汕宣供图
创新巧解百年“心结”
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的矛盾根源,要追溯至百余年前。彼时同处一条水系上下游的两地,因旱季灌溉用水紧缺爆发激烈冲突,祖辈立下“互不通婚、互不来往”的规矩,将本应守望相助的邻里隔成“陌生人”,这道无形“心墙”横亘百年。
转机随着“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的纵深推进而到来。潮南区将两个社区的积怨化解列为重点,总结成田镇家美社区与西岐村、胪岗镇溪头四乡等8对成功和解经验,凝炼出“党委引领+成风化俗+协同共治”路径,为矛盾化解提供了清晰指引。
仙门城和深溪社区互赠“睦邻友好”牌匾。
仙门城和深溪社区互赠“睦邻友好”牌匾。
区、镇两级组织近百名干部反复座谈协商,剖析矛盾根源、展望发展前景,还为两个社区的在外乡亲搭建沟通平台,凝聚起海内外“破积怨”的共识,为和解筑牢根基。
针对村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祖先诅咒”心理桎梏,潮南区创新推出“民俗调解”机制,精心筹备并联合两个社区举办了一场庄重的和解仪式。通过符合当地传统的仪式流程,既尊重了村民的文化信仰,又巧妙化解了恪守百年的祖训禁忌。这场仪式,悄悄卸下了村民心中的重担,为重新建立和睦的邻里情感打下了牢固基础。
此外,依托两个社区相邻的旅游资源,当地进一步引导双方打破地域界限,合力建设“翠湖旅游区”。通过统一服务标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底蕴、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为两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文明新风润泽乡土
在破解这场百年僵局过程中,系统性的治理举措提供了关键方向,而文明乡风则在滋养邻里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两个社区和解与发展的全过程中,文明如春风化雨,不仅消融了百年“心墙”,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区、镇两级干部将文明实践阵地作为“调解平台”,与村民拉家常、聊发展,把“和解共赢”的道理融入日常交流,将“心结”化解在温暖氛围中,并发挥潮汕地区宗族文化的独特作用,邀请社区中有威望的老人、族长等,上门走访有顾虑的村民。
仙门城和深溪社区代表互相握手、拥抱,冰释前嫌。
仙门城和深溪社区代表互相握手、拥抱,冰释前嫌。
深溪社区负责人表示:“这几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一场接一场,村民们思想也慢慢开放。大家逐渐明白,抱着百年前的恩怨不放,只会耽误子孙后代的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出路。”交流互动取代疏离,发展共识超越祖训,和解成了人心所向。
此次和解的成功实践,是潮南区以文明乡风助力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该区常态化开展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提供了坚实支撑。
采写:南方+记者 张晓宜
摄影:南方+记者 谢嘉龙 杨立轩(署名除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