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在惠州大亚湾开发区举行。这标志惠港两地科技合作、产业融合迈上新台阶,双方将携手并进,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大湾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香港和惠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香港企业前来惠州投资创业,为两地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惠州和香港踏上“双向奔赴”新征程,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不断拓展,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日。当前,惠州市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举全市之力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积极主动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集中精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打造大湾区政产学研合作标杆
香港理工大学(下称“港理工”)是全球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以石油化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研究见长,与内地及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家及地区的重大科研项目。
当前,惠州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不断攀高向新,协同深莞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去年,惠州GDP突破6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聚链成群,拥有年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15家、上市公司20家、高新技术企业3695家。
港理工科研优势与惠州产业基础的高度契合。去年5月,香港理工大学、惠州市人民政府、大亚湾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去年9月,研究院正式揭牌,将对惠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根据“湾区共创、协同发展”原则,研究院将在科研创新、产业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向充分发挥港理工的人才、科研优势,结合惠州在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大亚湾、惠州落地孵化并实现产业化,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共同体。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大力推动人才引进,组建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如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港理工与惠州在科技攻坚、产业融合之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据介绍,研究中心将发挥港理工在数据科学、智能算法等领域的领先优势,结合惠州及大亚湾的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方位支持。
惠州地处大湾区、毗邻广深港,是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地带。惠州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全心全意做好服务,汇聚更多资源力量,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合作的标杆。
实际上,惠州和香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经贸合作,比如香港旭日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百利宏控股有限公司、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南旋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敏华控股有限公司、建滔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扎根惠州,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推手。
共同谱写“双城故事”新篇章
在大湾区的建设热潮下,惠州与香港互动频繁。过去区域内的合作多集中于产业和科技领域,如今正向教育、医疗、文化、旅游、食品、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延伸,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今年2月,惠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市大湾区办主任吴欣带队前往香港开展交流活动,推动深化惠州与香港在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供销、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今年3月,由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主办的“惠港心连心、共创新未来”2025惠州春茗在香港举行。惠州市政协主席温勇瑜在春茗现场表示,衷心希望港澳社团、港澳乡亲持续关心关爱惠港澳青少年发展,共同促进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员陈洁玲一行到访惠州,针对深化惠港交流合作、绿色农产品和食品供港等事宜进行深入探讨。
当前,惠州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港澳居民来惠生活工作,推动人员自由流动、要素自由流通、市场深度融合。去年,惠州编印了《港澳居民旅居惠州应用通》,超40条就业创业、旅居生活相关的政策及服务指南,全方位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学习、就业、创业、工作、生活。惠州是珠三角第一个从市级层面出台综合港澳服务手册的地市。
去年底,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及“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启动仪式举行。如今,通过一台自助机,身处惠州的港人和港资企业便可轻松办理73项常用政务事项,包括税务办理、公司注册、物业和车辆查询与登记、个人证明文件及人才入境申请、出入境检查和紧急求助,以及文化旅游相关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惠港双城,同心向前。在香港做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背景下,期待惠港两地能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产生大增量、迸发新活力,共同谱写“双城故事”新篇章。
惠州高质量打造供港“菜篮子”
近期,惠州的荔枝林里,成熟的荔枝陆续被采摘。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下称“基地”)出发,这些“岭南佳果”依托基地庞大的供销网络和齐全的冷链冷库等设施,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当前,惠州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设运营好基地,保障大湾区的农副产品稳定供应。
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基地。
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基地。
基地规划总投资50亿元,占地约1500亩,将建设成为服务大湾区的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基地一期民生保障区全面投产运营,二期产业提升区初具规模,三期科研创新区稳步启动,初步形成了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稳价保供、食材食品加工、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农产品展示展销、公共服务配套等产业集聚区。
《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化惠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基地与中国检验有限公司在农产品及食品进出口认证、检测检验、供应链整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今年2月,基地运营公司与中国检验有限公司(下称“中检公司”)在香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农产品及食品进出口认证、检测检验、供应链整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中检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接下来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地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技术质量服务。
惠州创新推动惠港MiC产品标准互认
作为粤港澳三地先进经验共需、共享、共用的载体,“湾区标准”已成为越来越多湾区人的共识。当前,惠州持续推动规则机制“软联通”,将建立健全惠港组装合成建筑(MiC)领域深度衔接机制,推动惠港MiC产品标准互认,争取纳入“湾区标准”清单。
今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新闻发布会。其中,由惠州市人民政府报送的《惠州创新推动与香港实现组装合成建筑产品标准互认》入选第三批典型案例。
近年来,惠州市通过创新“一个联盟,一个标准,一站式服务”模式,成立内地首个组装合成建筑供港联盟,推动惠港 MiC 产品实现标准互认,提供MiC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一站式服务,打破与香港在组装合成建筑(下称“MiC”)领域跨境协同规则机制壁垒,有效推动粤港组装合成建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在供港联盟成立以前,惠州供港MiC产品订单只有300万港元。2023年8月供港联盟成立以后,订单大幅提升。截至去年11月,惠州供港MiC产品订单总金额已累计35亿港元,并成功开拓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市场。
《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指导惠州装配式建造供港联盟在香港注册境外分支机构,推动两地在政策制度、标准规范、质量检测、运输通关等方面对接衔接。
统筹:罗锐
采写:南方+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吴志坚
图片:南方+记者 梁维春(部分图片来源于大亚湾开发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