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南方评论 2025-07-08 06:59

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历史不容忘却,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引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全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早已熔铸进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今天,爱国主义的精神滋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个体,都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行动。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是民族复兴最深厚的底气。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八百壮士”孤军奋战4昼夜,留下298封遗书,字字铿锵,句句热血;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宁死不劝降,写下“儿子,骁勇抗日,威震敌胆;母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壮歌……无数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是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的精神支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厚植了基础。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八路军将士靠着简陋武器和钢铁意志,用一场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更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抵抗日本侵略,演绎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时光流转,这份在血与火中熔铸的英雄气概,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灼灼生辉,启示我们越是面对复杂局面,越要保持定力,不避艰险,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反抗侵略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侵略者狂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他们低估了一个民族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中华民族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当前,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征程。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需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以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编辑 朱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