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高大的古树往往是村邑的地标与象征。盛夏时节,走进惠州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一棵生于北宋景德四年的古榕树矗立在鳌溪河旁,苍翠挺拔,华盖参天,被誉为“千年如榕,惠州之最”。树影里,蒲扇轻摇,孩童嬉戏,家人、朋友闲话家常。树围旁,集观景、休憩、科普于一体的鳌溪古榕树驿站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沿着“环两山”最美旅游公路骑行的游客驻足拍照打卡,感受着这抹悠远而持久的“绿色乡愁”。
当前,惠州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总抓手,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奋力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麻榨镇中心村巧打"生态+文化"组合牌,以千年古榕树为精神锚点,结合绿美建设工作,用“一棵树”激活一个村,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寻找典型之美,时长共2分37秒)
龙门麻榨中心村:千年古榕书写绿美旅居新意|寻找典型之美➇
古树新韵
守护生态文明“活化石”
树高13米,胸围9.8米,平均冠幅30米,位于中心村禾斜村民小组的这棵古榕树已有1018年的树龄,在建村之前就已经等在了这里,守护着代代村民繁衍生息。树下还立有 “王作尧开仓赈济农民”的纪念碑。在村民心中,古树是承载历史记忆、寄托信仰与希望的时光容器。
“年轻时我在树下唱戏《山乡风云》,有上千人来观看。”张智卫今年68岁,是中心村的老村民,不知不觉中他已见证四代人围坐在古榕树下乘凉。树下也是过去村庄各项重要事务和公共活动的中心,比如村小组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动员大会便在这里召开。如今,每逢重阳节,村里仍保留着在树下分鱼的传统,村小组的干部会从树旁的水塘里捞鱼上岸,在树下分给村民。每当有人家添丁,村民们会在树下分炸果,分享添丁的喜悦。“走,去榕树头”,这句话一出,闻者就会不假思索来到这里相聚。
古树庇护着乡村,人们也对古树充满敬畏和爱护。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以来,广东深入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出台《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古树名木保护专章,着力改善古树生长发育和周边环境,促进古树名木与城市乡村、历史人文和谐共存。2021年以来,通过工作队巡护、挂牌保护、建立电子档案、设置二维码“身份证”、24小时监控等方式,中心村对古榕树进行健康监测和养护,持续推进木质部防腐处理、树洞修补、修建支撑、促根复壮、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复壮工作,千年古榕再次青葱繁茂。
今年,6根大型加固装置“落户”古榕树四周,其造型古朴典雅,色调与古树高度契合,宛如新生的遒劲枝桠,默默为古树的稳固生长保驾护航。“为了给古树腾出更大的生长空间,经县、镇、村共同谋划和协调,不到15天时间,古树周边的10户村民均全部同意拆除房屋。”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员何晓晴介绍道。
活化利用
打造特色农文旅符号
破风、攻坡、压弯、冲刺……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骑行活动正在预报名中。穿过翻涌的云海和绿浪,“最美旅游公路”将惠州南昆山-罗浮山“两山”紧密相连。其中,省道S254线(龙门段)作为这条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横穿中心村,更是连接龙门县与博罗县的关键一环。中心村古榕树作为重要地标之一,成为众多骑行者首选的补给点。
“交通+”思维激活“两山”资源,中心村计划结合村情优势,打造“最美旅游公路”鳌溪古榕树驿站,并通过艺术、创意赋能中心村“文学资源”,建设古榕文学村,形成整村运营的品牌模式。目前,中心村以古榕树为圆心,已完成208栋房屋外立面修缮,同步升级道路景观、优化亮化工程,打造河道景观、宅间景观巷道;种植本地特色的“北绿一号”杨桃,探索村集体以苗木和土地入股、企业负责管护销售的“村企合作”模式,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杨桃公园,预计项目运营后每年可为中心村集体增收4万元。
“流量”变“留量”的关键,还需推动绿美生态的“颜值”、历史文脉的“记忆”与乡村风貌的“肌理”向体验经济、文创IP方向系统性转化。“结合古榕树、祠堂、风水池、风水门、鳌溪河等自然人文资源,我们正在抓紧建设鳌溪古榕树驿站,设有文学主题民宿、文学咖啡、粮仓书馆等一系列的农文旅配套设施,给大家带来一个全新的村游视角和亮点。”中心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奇峰说。未来,沿着最美旅游公路的绿意驶至中心村,榕溪市集热闹开张,在千年古树下品一杯咖啡、读一本老书,在乡愁里沉醉一个周末,将成为现实。
采写:王富迪
摄影摄像:谭家富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