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苞有为,流动党员“归巢”“归心”

作者 尹辅华 2025-06-28 16:36

流动党员联络员在节假日开展流动党员摸排工作;流动党员联络员与结对的流动党员一起参加植绿护绿志愿活动;流动党员在四合村参加清明节森林防火志愿活动……为破解流动党员信息掌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三水区芦苞镇党委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流入流出双向管理有效路径,如今通过创新推动流动党员教育“多元套餐”,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失联,实现流动党员“归巢”更“归心”。

流动党员联络员与结对的流动党员共同开展植绿护绿志愿活动。

流动党员联络员与结对的流动党员共同开展植绿护绿志愿活动。

芦苞用好“流动党员联络员”队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加速,流动党员管理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芦苞建立流动党员微信交流群8个,利用“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线上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实时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政策解读、党纪学习教育、时政要闻、乡村治理达人故事等学习资料100余次。

当地还发挥“指尖课堂”作用,推动流动党员利用工作间隙、通勤路上等碎片化时间,灵活机动参加学习,满足不同党员学习需求。

“我们组建了一支由35名党建指导员和领岗党员组成的‘流动党员联络员’队伍,1名联络员对接两三名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结对帮学机制,并定期组织开展送学上门、寄书到家活动。”芦苞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活动将学习教育书籍送到周边流动党员家中或者向他们邮寄“红色书包”。

今年以来,芦苞镇党委共开展“送教送学”120余人次,让流动党员能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给他们送上“精神食粮”,补足“精神之钙”,该做法被《中国社会工作报》报道。

党员楼长到流动党员家中开展“送教送学”活动。

党员楼长到流动党员家中开展“送教送学”活动。

党委探索建立“双向发力”精准服务机制

为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芦苞镇党委从“优管”出发,让流动党员流而有管、流而有家。

探索建立“双向发力”精准服务机制就是一个工作方向。

首先从优化党组织关系转接服务入手,芦苞镇党委针对流动党员在党组织关系转接过程中遇到的流程不清、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在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村(社区)设立咨询热线,并建立“N+1”流动党员交流群,线上一次性告知党组织关系转接注意事项和办理流程,实现“线上转、一次转、马上转”。

今年以来,当地为转入、转出党员提供咨询引导、转接服务80余人次。

其次,芦苞还建立结对联系关爱帮扶机制。通过各党组织书记、委员结对流动党员的“1+N”结对联系模式,定期进行沟通,传达党支部近期重大事项,了解其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时答疑解惑,赠送节日慰问品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通过结对关爱帮扶模式,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共开展结对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6次。”芦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通过相关举措,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三链共管”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

要让流动党员真正发挥作用,芦苞镇党委借助“三链共管”,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

芦苞如今以党支部为单位,对照党员名单,采取微信找、网格筛、入户查、电话访等方式,对全镇85名流动党员状况进行全方位了解,做到基本情况、流出时间、流入地点、工作单位、居住地址、联系方式“六个清楚”,同时当地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动态掌握流动党员情况,做到查有底册、寻有方向,确保信息新、底数清、情况明。

这样,全镇流动党员“信息链”,做到清晰可见。

同时利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假日(在外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芦苞镇党委通过开展入户走访、电话随访等方式覆盖300余人次,讲明流动党员管理最新要求,鼓励流动党员主动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融入他乡,积极亮身份、树形象、作贡献,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做到“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

芦苞镇党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借开展“我为芦苞建设添光彩”“我为乡村建言献策”“加入乡村治理达人库”等实践活动,鼓励支持流动党员利用自身优势投身芦苞镇建设,并主动献计献策。今年以来共开展活动5场次,收集意见建议8条。“我们强化了‘引导链’,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芦苞镇党委加快完备“整顿链”,严格流动党员管理。

为此芦苞完善《芦苞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健全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把好不合格党员“出口关”。比如对未转移组织关系的,连续3个月未参加活动或不交纳党费的及时提醒;连续6个月不参加活动或不交纳党费的进行约谈;连续6个月以上无故不参加活动或不交纳党费的,严格按照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接下来,芦苞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将继续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让流动党员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采写:南方+记者 尹辅华 

通讯员 傅志健 李丽诗

编辑 黄逸豪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