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浈江:打造“三心”阵地,探索老旧街区善治新路径

作者 唐音 2025-08-29 10:03

韶关市浈江区车站街道地处老旧城区,辖区内存有大量空置房与出租屋,住宅以老旧小区及铁路单位房屋为主,且多数缺乏物业管理。居民构成中,退休人员占比高,老龄化趋势显著,主要来自铁路、743矿、瑶岭钨矿等传统企业。近期,面对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需求多元的现实挑战,该街道党工委以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赋能为关键抓手,聚焦基础服务的标准化与特色服务的个性化,致力将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富有社气、社品的“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与活动中心”,探索出一条老旧街区善治新路径。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全要素服务矩阵

车站街道以“实用、能用、共用”为核心原则,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力求让有限的阵地发挥出最大的服务效能,为居民打造便捷、贴心的生活服务圈。

车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防蚊小卫士 健康守护者”活动。

车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防蚊小卫士 健康守护者”活动。

推动亲民化改造。街道按照“空间共享”原则,紧贴党员群众刚性需求、高频需求,对低频使用空间进行调整,积极开展亲民化改造。站南路社区以“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原则,将低频使用的办公室、联络站等改造成睦邻食光坊、健身室、街坊议事厅、睦邻安憩屋;莲花山社区以绣花功夫在办事大厅布局暖心驿站,腾挪更多空间留给党员群众。

盘活闲置资源拓展服务阵地。街道充分利用公共设施、闲置房屋、架空层等,因地制宜整合场所资源,拓展延伸服务阵地。大塘路社区在破旧房屋拆除地块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广铁一线小区建成了包含党建宣传栏、党建文化主题公园,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党建知识的好去处。

推动空间“一室多用”。广铁一线社区、东升村社区巧妙整合物业办公室资源,升级为集党务、服务于一体的党群服务室;莲花山社区、站南路社区则高效盘活小区活动中心,将其拓展为多功能党群活动阵地;职工一区社区更创新打造“长者饭堂 + 中医理疗 + 文体娱乐”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空间,全面贴合老年人的多元生活需求,显著增强社区空间的实用性与服务效能。

强化功能提升:锻造全周期服务能力

车站街道聚焦“一老一小一特”(老年人、青少年、特殊群体)核心需求,通过品牌创建、服务延伸与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服务精准性与有效性。

东升村社区开展“沟通不阻爱”亲子讲座活动。

东升村社区开展“沟通不阻爱”亲子讲座活动。

打造“1+7+N”活动品牌体系。以街道主品牌“车绽幸福”为引领,7个社区子品牌(如“‘莲’系万家”“红石榴·同心家园”“红领安居先锋行”等)为支撑,延伸培育“非遗禁毒”“四季有你”(春送希望、夏送清凉、秋送文化、冬送温暖)、“邻里守望”(帮帮团、文化节、议事厅、安全网)等特色IP,形成品牌矩阵,有效破解服务难题,密切党群关系。

拓展多元化便民服务。利用各大传统节日开展尊老爱幼活动,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防电信诈骗宣传,实现智慧助老,开展义诊、义剪、帮代办活动。打破坐等式服务模式,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人员等提供在线办、帮代办、上门办等暖心服务。莲花山社区针对老年群体,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的“莲”映夕阳系列活动,上门年审、体检、理发等;站南路社区依托团区委等共建单位资源,围绕“一小”做文章,打造“大手拉小手,红心护成长”特色党建品牌,开展寒暑假小课堂,为假期无人看管的孩子们提供“七彩课堂”,除作业辅导外,还开设书法、美术、手工制作等兴趣培养课程,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课业困扰,也缓解了家长的照料难题;莲花山社区依托康园中心链接手工作坊,让残疾人可以通过做手工活获得劳动报酬、实现自我价值。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服务220余场次,覆盖人群5500余人次。

丰富活动载体。结合“一社区一特色”主题服务,在传统节假日期间,推出“年夜饭”、广场舞、“百家宴”等特色活动,让群众愿意来、经常来、喜欢来,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城市创建“熟人社区”的新平台。站南路社区自2017年开始常态化开展年夜饭活动,大塘路社区开展百家宴活动,邀请辖区独居老人、失独家庭、低保户参加,体现了社区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四是完善治理机制。借助社区贴近群众优势和前沿哨点功能,组建“板凳议事会”,探索“流动小板凳+听证会”议事机制,将“小板凳”搬到小区楼栋、广场,定期邀请住建、医保、社保、城管等部门党员骨干,围绕小区电动车充电桩安装、违规搭建、医疗保险服务等方面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协调解决各类民生实事30余件。

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全维度服务生态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整合内外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社区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深度联动区域化资源。街道组织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发动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以组团式、项目化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莲花山社区携手大党委共建单位南方技师学院依托社区实践基地开展“莲”心实践系列活动,7个社区对接韶关学院二级学院围绕“一老一小”开展慢性疾病预防宣传、科学小实验系列活动2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500人次;莲花山社区、大塘路社区与韶关开放大学合作,开办“家门口的社区大学”,开设了八段锦、太极、中医养生等精彩纷呈的课程,参加人数800余人次,让“下楼即课堂”成为社区居民生活新常态;启动“集大成”服务的流动“睦邻集市”,集合禁毒宣传、义剪、消防安全、义诊等集大成服务;职工一区社区联合韶州人民医院打造中医理疗室;劳动村社区发挥市应急局的专业优势和辖区自建房安全隐患大的难点,推出“红领安居”行动,将专业服务精准嵌入社区场景。

莲花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探访老人。

莲花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探访老人。

引入培育“社区合伙人”。培育第三方运营企业成为“社区合伙人”,探索“小生意+大公益”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模式。大塘路社区依托禁毒公园,联合第三方非遗工坊,围绕“非遗技艺+禁毒元素”,打造禁毒主题的非遗文创产品,例如剪纸、刺绣、陶艺等,开设主题展览、手工体验、文创市集,探索建立“生产-展览-销售-反馈”的公益经营模式,把优质的社区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区收益;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接第三方社工机构,以“党员+社工+志愿者”的专业组团式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专业的社工带领党员志愿者为特殊群体(失独、瘫痪、特困等居民)提供上门诊疗、助浴、家政等个性化服务,提升特殊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每年服务特殊群体332人次。

积极探索“以阵地换服务”模式。站南路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这一核心阵地,主动链接岭南诗社资源,将阵地空间转化为服务载体,在社区内常态化开展书法、绘画培训活动,暑期开课10场次,累计服务少年儿童400人次。通过让出阵地使用权,换取专业文化机构的优质服务资源,既激活了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效能,也为居民带来了家门口的文化滋养,让“阵地”真正成为连接资源与群众需求的桥梁,实现了阵地价值与服务效能的双向提升。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浈车站

编辑 杨韬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