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校:AI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与技能培养全过程

作者 黄婷 2025-09-19 06:31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积极拥抱AI技术,既是顺应时代潮流,也是为产业升级培养适配人才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校紧跟国家教育规划步伐,积极响应产业发展升级对人才的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教材编撰、校企协同,逐渐构建起一套完善成熟的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体系,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教融合,推动AI与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机融合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开拓了人工智能的崭新视角。

构建“三层进阶”的课程体系

推进人工智能融入职业教育并非一日之功,学校需要从硬件升级到软件服务、从师资培养到校企协同,构建多维度的支撑体系,真正实现AI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契合。

2025年初,理工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讲座。

2025年初,理工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讲座。

东莞理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响应产业发展升级对人才的需要,2022年东莞理工学校通过探索和部署新专业建设,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新增人工智能方向,逐步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内容,与行业龙头企业携手,将前沿的技术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事实上,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布局有迹可循。早在2021年5月,学校计算机专业科便组织召开了人工智能应用课程研讨会,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人工智能与创客教育)主持人徐明受邀参加,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中等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

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科组织召开人工智能应用课程研讨会。

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科组织召开人工智能应用课程研讨会。

当前,学校借助常规课程、第二课堂以及科创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依托信息技术课程,面向全校开展人工智能工具使用及智能素养普及,并在计算机、电子两个专业群试点AI融合课程设计应用。

在教材开发方面,东莞理工学校组织教师开发了《人工智能基础》和《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基础》两本职业教育通识类、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三层课程体系,探索人工智能在职业学校通识教育实施的资源开发路径。

东莞理工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的“人工智能”教育教材。

东莞理工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的“人工智能”教育教材。

其中,《人工智能基础》采用递进式案例化教学,系统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应用及行业实践,涵盖从环境搭建、Python基础到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全流程内容;《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系统讲解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涵盖基础知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与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通过通识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构建数字化学习意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动拥抱AI,辅助自身达成学习目标,也给本专业学习提供新的思路;通过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课程,则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结合实际操作、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助力学生专业学习与技能培养双提升

基础课程强化AI通识能力,专业核心与拓展课程则进一步对接产业新场景、强化产教融合,对于东莞理工学校来说,教学开发与课程实施是夯实AI教育的基础,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真金白银打造适应AI教学与实训的现代化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技能培养双提升。

为支撑AI教育实施,学校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华为、网易、深信服等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有鲲鹏产业学院、网易大数据学院等;与腾讯合作建立虚拟仿真基地,并已通过省示范基地评审。同时,积极筹建全息智慧教学实训室,学校AI技术团队还在本地服务器完成DeepSeek+Dify+本地知识库的部署工作,探索利用先进技术为师生提供精准教学辅助。

当前,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方式,将12个企业真实项目课程化,如人脸识别、AI语音识别、AI工业视觉检测等系列应用案例,整合为体系化实训项目,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师资培训与学生培养。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校范围内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活动开展,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中。

通过与企业共建方式,学校将12个企业真实项目课程化,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师资培训与学生培养。

通过与企业共建方式,学校将12个企业真实项目课程化,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师资培训与学生培养。

以该校22级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方向)班级为例,班级共54人,全员拿到毕业证,达成率100%;班级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54人,通过率100%;参加大数据技术应用(Python)1+X人数25人,通过率100%。

竞赛方面,22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方向)学生刘诗丽、吴会彬、梁俊砚设计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在2023年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中获铜奖;22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方向)学生梁俊砚作为唯一的中职学生,在2024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应用赛项中获三等奖;23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方向)学生谢柏榕在2024-2025学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数据应用与服务赛项中获二等奖;23计算机应用张舒皓、谢柏榕、24软件杨卓彬在2024-2025学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人工智能赛道广东省遴选赛中获中职组第二名,晋级争夺赛,并于2025年9月4日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中职组)争取赛中获取银奖(小组第二名)。

东莞理工学校学子在各级人工智能相关赛事中捧回佳绩。

东莞理工学校学子在各级人工智能相关赛事中捧回佳绩。

四大维度深化AI教育落地应用

人工智能与不同产业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中职学生们提升能力,探求未来的必答题。对此,东莞理工学校表示将进一步以学生职业技能与未来发展为导向,深化AI教育落地应用。

从今年开始,该校已经开展了多期大模型应用培训,鼓励教师探索大模型应用,成立AI技术应用探索小组,覆盖每个教研组培养AI技术引领者。接下来,该校还将从“课程教育”“场景创新”“师资提升”“学习模式”四大维度应对数字时代教育变革,通过更新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数字教学引导者”转变,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AI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职业人才。

东莞理工学校信息工程系教师团队根据专业学习内容,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纯视觉处理的动作捕捉系统,能够实时驱动3D虚拟模型和真实机器人,在2025年东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主会场赢得领导、同行青睐。

东莞理工学校信息工程系教师团队根据专业学习内容,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纯视觉处理的动作捕捉系统,能够实时驱动3D虚拟模型和真实机器人,在2025年东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主会场赢得领导、同行青睐。

课程教育方面,学校将针对不同行业或专业定制内容,研发和打造合适的“AI+学科融合”工具、案例或课程,打造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学习体系,规划全校各系开设对应的人工智能第二课程,研究扩大人工智能专业技术认证教学与考评规模。

在场景创新中,学校将深入探究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打造具有实践推广价值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案例,并结合校园开放日向全市展示。

围绕师资提升,学校将根据今年7月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制定本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方案,打造特色品牌研修活动,实现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全覆盖,培养骨干教师加入市级“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先锋导师团”,研发人工智能通识师训精品讲座。

在学习模式上,强化具身智能的应用,响应中职阶段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构建不同特色、主题的智能设备和实训室,实现“师-机-生”的学习模式。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实习生 肖绡

统筹:王慧

学校供图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