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湿了水的火柴’复燃”,东莞启航学校帮迷途少年修补青春

作者 龚菊 2025-09-19 08:40

因电信诈骗,16岁的阿俊(化名)被送进东莞启智学校启航分校。起初,他爱摆“老大”谱,教唆同学违规。直到老师发现他对造型设计的兴趣,一门3D打印课,让他在作品成型中重拾成就感。离校后,他从学徒到车间负责人,再到创办电商公司,带领百余名员工闯市场。

阿俊的转变并非偶然。在东莞,启航学校是个“特殊存在”:高耸的围墙、严格的安检,1:1的警师配比。这里收纳的,是因盗窃、诈骗、打架斗殴等严重不良行为徘徊在违法边缘的学生。

自2020年7月启用以来,这所全国首批、全省首家专门教育学校,首创“警师共育”模式,配套“五阶成长”课程与“四维协同”体系,累计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超2000名,95%结业生未再违法。如今,这所获评“平安广东建设先进集体”的学校,正为全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提供“东莞实践样本”。

用“刚性守护”托起“柔性成长”

16岁的小宇(化名)因多次盗窃入校时,满身纹身,说话带着“社会气”,还常用拳头砸墙发泄对家庭的不满。老师们察觉,他的愤怒背后源于孤独和缺爱。经过耐心陪伴疏导,小宇逐渐敞开心扉,开始在课堂上展示自己。

“这些孩子虽然犯了错,却也是受害者。”校长魏佳煜说。诱发严重不良行为的原因往往与青春期特点交织在一起,其中亲情缺失、教育错位、亲子沟通不畅尤为突出。“让孩子感到温暖、关心、理解,是矫治教育的第一步。”

仅靠温情还不够。过去,未成年人违法多次被抓却难追责,“抓了放、放了再犯”的怪圈一度让社会和家庭无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启航学校探索出“警师共育”模式:公安干警介入日常教育,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教师则进行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塑造,传递教育温度。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五阶成长”模式,开发5大课程群20门校本课程,分阶段引导学生完成从学识守纪、懂法润心、明德感恩到素质拓展、赋能培技的转化。

校长在上思政课。

校长在上思政课。

纹身是不少学生的“保护色”。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坦言:“不纹身会被欺负,纹了才像有人罩着。”老师们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帮他们寻找真正的“保护力”——一技之长。美食烘焙、美容美发、3D打印、非遗手工……课程让他们有了新的舞台,也为未来就业铺路。

“每个孩子都是一根‘湿了水的火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烘干,让他们重新燃烧。”魏佳煜说,学校的职责是提供“双重保护”:既防止孩子的行为进一步恶化,更要帮助他们修复亲情、找到人生价值。

让“修复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不是老师和民警连夜找我,我可能真的就没了。”20岁的小杨(化名)想起一年前的那次轻生,仍心有余悸。2021年从启航学校结业后,他因生活遇挫欲轻生,最后一刻给学校跟踪老师发消息:“谢谢您对我好,我走了。”

这条信息触发了学校“四维协同”的全链条守护机制。按照“校政家社”协同体系,每个结业生都有老师负责跟踪,每周固定联系了解“人在哪、跟谁在一起、在做什么”。那晚,跟踪老师一边反复拨打小杨电话,一边联系当地警方,最终在天台找到情绪崩溃的他。

这种“离校不离心”的护航,是95%结业生“不跑偏”的重要保障。在校期间,“四维协同”已融入多个环节:学校与检察院、公安机关合作开展“法治课堂”,帮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每月举办“家长讲堂”,指导父母学会与孩子沟通;联动多家企业建立实训合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如今,走进启航学校,能看到学生在醒狮课上舞动狮头,在美食课堂里揉面做蛋糕,在老师的陪伴下吐露心事。“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每个孩子离开时,能成为合法公民,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魏佳煜说。

南方+记者 龚菊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