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大学到广州新华学院,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开讲!

广东教育头条 2025-09-19 17:09

“我的归来不是‘落叶归根’,而是‘仍可发新枝’。”近日,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现任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益唐来到广州新华学院“学者讲坛”,为全体新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归途,恰逢你们的出发”的专题讲座。

张益唐以自身经历勉励同学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恰逢广州新华学院建校20周年,学校的前身为始建于2005年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中大之间渊源深厚。张益唐称,新华不仅传承了中大的治学精神,更将其融入自身“博学、笃行、正心、自强”的校训之中,为学生提供了积淀学识、勇于探索的平台。他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热爱、保持信念,在未来创造比他更卓越的成就。

勉励年轻人“找回热爱”

今年6月,张益唐从美国回到中国任教,受到广泛关注。讲座现场,他谈及回国初心,表示仍期待能在中国数学发展与青年人才培养中继续发挥作用。

张益唐对数学事业充满热爱。凭借刻苦钻研,他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小于7000万的相邻素数对,在数学史上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著名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

热爱,也正是张益唐在这场讲座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1955年,张益唐生于上海。他回顾,十岁时,自己就因《十万个为什么》中数学分册的启发,在心中埋下了数学梦想的种子。他尤其对书中被称为“世界难题”的“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

好奇心驱使下,他渐渐被数学的深邃魅力吸引。“真正的学习源于内心的热爱。”他说,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他的学业多次中断,但正是因热爱,他坚持自学,最终在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而在北大求学阶段,乃至之后赴美留学经历低谷、遇到挫折时,他仍坚持数学研究。

困难时,夫人也给予了张益唐许多理解与陪伴——她尊重他的志业,从未因生活清贫而要求他放弃数学。张益唐分享,这也成为了自己在海外求学和研究的艰难阶段,坚持学术道路的重要力量。

“要找回并坚守自己最初的好奇与热爱。”他勉励同学们,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人生的追求不应仅限于物质,精神与理念的追求同样珍贵。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面对“年龄与创新”的话题,张益唐驳斥了“年长者难以创新突破”的论调。

他强调,研究者不应受外界质疑干扰,而应保持“无傲气但有傲骨”的心态——既谦逊踏实,又坚守内心的自信。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指出,重大突破常来自于长期积累与持续思考,甚至是在出差旅途这样的日常环境中迸发的灵感。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张益唐认为,只有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活跃和专注,才能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突破契机。

谈及人工智能的兴起,张益唐表示,数学不仅不会被替代,其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为此他鼓励学生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并分享了自己曾帮助英特尔公司解决信息存储优化问题的经历,指出人工智能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如优化算法、降低能耗等,最终都可归结为数学问题。

“你们还年轻,真正拥有未来。”讲座尾声,他深情寄语新生们。

该次讲座为广州新华学院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首讲。现场,广州新华学院董事会董事、督学刘东远代表学校向张益唐赠送感谢状。

广州新华学院董事会董事、督学刘东远代表学校向张益唐赠送感谢状。

广州新华学院董事会董事、督学刘东远代表学校向张益唐赠送感谢状。

“张教授的归来,恰逢广州新华建校20年的新生入学。”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也勉励学生们,希望大家跟随张教授一起再出发,去创造祖国数学的新辉煌。

王庭槐。

王庭槐。

据介绍,近年来,广州新华学院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高层次的资源与平台。未来,学校将持续开展“学者讲坛”等品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学术前沿资源。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何宛桢 曹科颖 利明蔚 蔡铭莉 冯展豪

编辑 钟展锋 何雪峰
校对 叶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