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收获时节!广东多幅主题美术巨制面世在即

作者 杨逸 2025-08-31 10:03

金秋将至,广东美术也迎来收获的时节。日前,为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响应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实践,国画《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锦绣湾区》、油画《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等大型主题创作即将收官。

《文化润疆、大美天山》三分之一比例创作稿。

《文化润疆、大美天山》三分之一比例创作稿。

10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在上海举行,“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携同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700多件(套)经典代表作,在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集中亮相,演绎岭南“视觉史诗”,参展作品品类、规模堪称近年来广东美术展览之最。届时,《锦绣湾区》等前述三幅大型主题创作成果有望与观众见面。

创作中的《锦绣湾区》(局部)。

创作中的《锦绣湾区》(局部)。

“本次大展既是对广东美术百年成就的致敬,更承载着新时代广东美术再出发的使命。”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说。大展前夕,重磅大作接连面世,将从风格探索、地域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广东美术创作格局带来哪些新突破?多位艺术名家与创作团队成员对此进行了解读。

南北交融

传统笔墨与现代山水的深度对话

霞光漫染的博格达峰、碧波荡漾的天山天池、穿山越岭的兰新高铁、雄伟壮阔的果子沟大桥……一幅长16米、高3米的水墨画卷,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室内徐徐展开,营造出宏大而静谧的美学氛围。

03:24

广东美术又一重磅力作!长卷《大美天山》将问世

“天山云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今年7月,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大型国画作品《文化润疆、大美天山》正是此行创作成果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团队在创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长卷。

广州美术学院团队在创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长卷。

长卷创作由广东省文联组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领衔,蔡拥华、许敦平、刘文东、杨峻等名家担任主创。来自粤新两地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艺术家,也在画纸上留下了精彩笔触。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介绍,新疆画家风格宏旷苍茫,岭南画家注重彩墨的雄奇与精炼,大家通过写生创作互相碰撞,使长卷既能反映中国画特有的东方韵味,又能展现天山风光的绚丽色彩。“当岭南的温润笔墨遇上西域的雄浑气象,必然会诞生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郐振明充满期待。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在天山脚下采风。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在天山脚下采风。

在广东画院,另一幅大型城市山水国画《锦绣湾区》也进入创作关键阶段。这幅长17.2米、高3.14米的彩墨巨制,由广东画院原院长许钦松、林蓝担任艺术顾问,方向、郑阿湃领衔,杜宁、贺海锋等多位粤港澳中青年艺术家共同参与主创。作品全景式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当代成就与未来愿景。

广东画院团队在创作《锦绣湾区》。

广东画院团队在创作《锦绣湾区》。

画卷里,四大“视觉乐章”渐次展开:第一乐章集中展现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积淀;第二乐章描绘湾区人文与自然有机交融景象;第三乐章以深圳标志性建筑群奏响“科技韵律”;第四乐章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彼此呼应,勾勒出湾区融合发展新格局。

创作中的《锦绣湾区》(局部)。

创作中的《锦绣湾区》(局部)。

“《锦绣湾区》堪称对传统山水长卷的跃迁式突破。”广东画院创作室副主任杜宁说。五年前,广东画院集体创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启以传统水墨表现城市山水的全新探索。如今,《锦绣湾区》再次成为城市山水巨构的开拓之作。

此次创作还吸引了香港岩彩画协会秘书长陈慧冰、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及设计学院本硕客席导师谭俊杰等多位港澳画家加盟。“粤港澳大湾区文脉相通,情感相融。大型主题性创作有助于凝聚青年美术力量,共同探索中国传统山水画语言现代转型,在交流与创作中深化对艺术的理解。”深圳画院专职画家贺海锋分享道。

广东画院团队在创作《锦绣湾区》。

广东画院团队在创作《锦绣湾区》。

“艺脉”相承

借大型主题性创作培育画坛人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临近,由广东画院组织创作的大型油画《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进入创作尾声。

《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

《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

1941年底,香港沦陷。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冒着重重危险,在各地群众密切配合下,将800多位深陷险境的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奇迹般地转移到安全地带,完成了一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幅长8米、高3米的油画巨制,由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宣新明、广州画院原副院长叶献民领衔创作,特邀画家杨国强、陈少群参与,前后历时半年,填补了以“大营救”为主题的大型美术创作的空白。

“我们的作品既要如实反映历史面貌,又必须具备艺术性和绘画性。”宣新明介绍,团队从800多位被营救人士中挑选出一批典型人物,包括茅盾、何香凝、邹韬奋等。团队还专门租借道具和服装,邀请模特拍摄素材,以便更好地还原人物所处时代的真实感。

画家宣新明、杨国强在创作《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

画家宣新明、杨国强在创作《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

“昔日革命者用生命护卫文化火种,今天艺术家也在以画笔传承历史精神。”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认为,《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创作本身就是对“大营救”精神内核的延续和传承,“以老带新”的创作模式非常有利于广东美术后备人才的培养。

“这让我联想到汤小铭、林墉、陈衍宁、伍启中等前辈画家。”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80后”画家杨国强表示,广东美术史上有许多优秀作品的出炉,都得益于集体创作的深厚传统。

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看来,《文化润疆、大美天山》是对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的一次致敬。1960年,关山月、黎雄才带领广州美院师生创作大型国画《向海洋宣战》,“劳动、教学、创作”三结合的创作方法,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我们都要有创作时代史诗的雄心。”林蓝期待,三幅巨作的相继面世,有助于完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组织机制,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从而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热潮,实现后继有人、新人辈出。

名家点评

广东大型主题创作底蕴深厚

李劲堃(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广东美术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探寻用传统美术展现新生活、新风貌的艺术路径。

岭南画派把握时代潮流先机,率先推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巨幅中国画,推动中国画从题材到技法实现崭新突破。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绘制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现代国画表现宏大题材的新境界。关山月、梁世雄、陈金章、陈章绩等广东画家留下的巨制,也为大型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由许钦松、李劲堃、方土、林蓝等团队创作的《珠江胜景图》《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作品,展现了广东新一批创作队伍的整体实力。

《文化润疆、大美天山》《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锦绣湾区》三幅巨作,以新颖的题材、宏大的构图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出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两大学术机构在大型绘画创作方面的领先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州美术学院团队在创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长卷。

广州美术学院团队在创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长卷。

此次“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再次启程,将有助于激励本土艺术创作、促进美术生态繁荣。未来,“其命惟新”展览品牌将继续拓展国际合作,推动广东美术持续“走出去”。

艺术家应担当观照时代的责任

林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观照时代、不断创新,是我们艺术创作者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对于艺术家来说,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考验的是如何摄取最能反映时代精神和思想的素材作为创作母题,同时还要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内容,并运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呈现主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美术集体创作成就了汤小铭、林墉、陈衍宁、伍启中“四大金刚”等一批名家。这些创作者不追逐名利,以巨大热情反复打磨作品,每一幅大画都历经大量素描稿和写生准备,最终成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红色经典。由此可见,集体创作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创作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的“乘法效应”。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领衔创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长卷。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领衔创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长卷。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文化润疆”“文艺援藏”等项目,通过“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广东还通过成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联动“四院两馆”(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机构资源,持续推进人才梯队建设与机制创新。

广东美术之所以百年不衰持续焕发活力,根本在于“其命惟新”的创新精神。我们期待通过本次大展,进一步整理广东美术的历史记忆,为迎接明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70周年献礼。

南方+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张瑀轩

通讯员 林钟漫

编辑 王露纯 陈梅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