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加加”)发布“关于公司变更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显示,因第一第二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接近,并且公司不存在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超过半数成员选任的股东,因此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股权结构变更致无实控人
ST加加声明经营不受影响
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持有ST加加股份26984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42%,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越投资”)持有公司股份2164192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8.79%,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因前两大股东拥有公司表决权股份比例接近,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分散。故截至目前,无任何单一股东能控制公司股东大会,也无任何单一股东依其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
董事方面,2025年9月16日,经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完成第五届董事会2位非独立董事、1位独立董事的补选。
补选后本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3人,分别由董事会推荐1人、中国东方推荐2人;独立董事2人,均为公司董事会推荐。故截至目前,公司不存在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超过半数成员选任的股东,无任何单一股东能控制公司董事会。
因此,该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卓越投资变更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由杨振先生、肖赛平女士及杨子江先生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同时,ST加加强调称,公司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不会导致公司主要业务结构发生变化,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不会对公司主营业务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人员独立、财务独立和资产完整;截至目前未引起公司管理层变动,公司仍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但主营产品营收仍有所下滑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ST加加实现营收7.33亿元,同比下滑7.1%;归母净利润为835万元,成功扭亏为盈,同比大幅增长128.64%,上年同期亏损2916万元。
然而,虽然在盈利面,ST加加实现了扭亏为盈,但从产品端来看,其营收和盈利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ST加加的酱油品类收入同比下滑9.6%至4.26亿元,食用植物油收入萎缩12.3%至1.25亿元,而味精、食醋、鸡精及其他产品合计营收仅约1.8亿元。
横向对比行业龙头表现,ST加加酱油收入不及海天味业同期79.4亿元营收规模的5.37%,仅相当于中炬高新13亿元酱油收入的32.8%,与头部企业之间的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经销商数量方面,ST加加上半年的经销商数量较2024年末净减少了170家至1374家,导致其来自经销模式的收入也同比减少8.02%至6.99亿元。
此外,虽然ST加加在线上销售渠道上有所突破,其上半年线上营收实现0.26亿元,同比增长27.48%,但其金额仍然较小,对整体营收无法起到实质性效益。
四年内累计亏损近6亿元
股权持续震荡致无实控人
而除了业绩的问题之外,ST加加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持续震荡的股权结构与治理失衡。
据了解,自2020年上半年起的四年间,ST加加累计亏损近6亿元,直至今年上半年才终于止住亏损态势。然而,从财报数据也可以看到,尽管上半年ST加加成功扭亏为盈,但其整体盈利能力仍显脆弱。同时,公司内部的股权变动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
ST加加(002650.SZ)作为“中国酱油第一股”于2012年登陆深交所。然而,在公司上市后,ST加加创始人杨振并未聚焦调味品主业,反而频繁涉足房地产、金融等非核心领域,导致资金链紧张。
后续于2018年起,杨振通过违规担保、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及挪用资金等方式,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超9亿元,直接引发2020年公司首次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
2021年期间,公司虽成功“摘帽”,但内控问题持续发酵。2024年,ST加加委托关联方宁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代加工味精,因后者环保停产、资不抵债,形成5118万元不可回收损失,叠加内控缺陷,公司于2024年5月再度被“ST”。
频繁风险事件导致杨振家族持股比例大幅稀释,其持股比例从上市初超40%降至2024年的18.79% 。
2024年2月,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司法拍卖以23.42%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明确未谋求控股权,与第二大股东卓越投资(持股18.79%)形成制衡。2025年5月,法院裁定受理卓越投资破产清算申请,其剩余股份面临处置,彻底丧失对公司控制力。时至今日,ST加加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而对于2025年ST加加的下一步动作,从ST加加最近一期的投资者互动环节中,ST加加董事会秘书杨亚梅表示,公司将继续从产品、渠道、管理、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改变和调整。产品方面,会持续推广高毛利产品,加强减盐、零添加等中高端系列产品的销售;渠道方面,将积极探索新市场、新模式,深耕餐饮渠道,发力新零售业务,持续线上线下同步的多元化布局;同时,持续推动精细化管理,坚持降本增效,结合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对业务人员的管理和激励等措施不断提升公司整体运营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及综合盈利能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康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