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实验中学:“AI+X”课堂,科技成为育人密码

教育莞家 2025-09-02 12:25

走进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的校园,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 人工智能科技长廊里,学生们正围着会“说话”的机器人讨论编程逻辑;科创中心内,几个少年对着电脑屏幕调试代码,旁边的 3D 打印机正“吐”出他们设计的非遗文创模型;AI 自习室里,有人用大模型工具拆解《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有人对着智能体练习英语对话…… 这生动的一幕,正是长安实验中学深耕人工智能教育的缩影。

长安实验中学在202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示范校,同年加大科学教育的投入创办少年科学院,学校以其为载体,配备计算机教室、无人机教室、科创中心、AI自习室、科创实验室等10大人工智能教学场域,打造可视化的人工智能科技长廊和体验式的人工智能科创中心,实现学生编程及人工智能课程线上与线下的“智教”、学生的创想与实践的“慧学”。

此外,长安实验中学还围绕“人工智能+教育”,与长安镇内知名企业、科技馆等多个智慧创新基地建立课堂内外新链接,拓宽育人空间。

从“AI+X”到“醒狮机器人”:

跨学科融合让学习活起来

这种 “看得见、摸得着”的AI教育,早已融入课堂肌理。在语文课上,老师带着学生用大模型工具解析课文诗句。随着指令输入,屏幕上跳出动态漫画,让学生不禁感慨:“原来作者当时是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们看得入神,讨论声此起彼伏。

长安实验中学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落地课堂教学,以人工智能为纽带,打破学科壁垒,构建“AI+X”跨学科课程体系。AI+语文课上,大模型工具助力名著赏析,让诗歌里的诗人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AI+英语课堂中,使用智能体进行模拟听说练习,提升语言能力;AI+美术项目里,学生在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中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真实问题驱动的项目学习,学生不仅掌握AI技术,更培养计算思维与跨界创新能力,让 AI 成为撬动各学科学习的支点。”长安实验中学教师李彩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实验中学还特设了“AI+非遗”项目,学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手工创作与文化课知识,并通过信息技术向世界展示非遗文化。还通过“AI社团+竞赛团队”双轨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智慧校园”改造(如语音控制节能系统)、社区老龄化服务(陪伴机器人对话系统设计)等社会实践。

学生小刘和小沈曾为优化“醒狮机器人”熬了好几个晚上。这个后来拿下广东省信息科技创新大赛智能博物初中组冠军的作品,能讲解春节习俗,还会和人对对联。“一开始只想让醒狮‘活’起来,后来查了好多岭南民俗资料,现在我也十分熟悉岭南醒狮文化了。”小刘笑着回忆道。而另一群学生设计的“智能情感树洞”,融合了人脸识别、匿名留言、智能聊天等功能,成了同学们倾诉心事的“秘密基地”,这个作品也摘得东莞市创客嘉年华设计未来项目二等奖。

从实验室灯光到领奖台掌声:

扎实地打磨出亮眼成绩单

据统计,2025年,长安实验中学斩获粤港澳信息创新大赛获智能博物项目广东省冠军、3D航空航天机器人项目获省二等奖、三等奖;连续两年,获东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赛的优秀组织单位,包揽机器人擂台赛的冠亚军;2024年,获得“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全国总冠军,获得全国一等奖9项。

近几年,学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单位20多次,学生获得全国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市级奖项200多项。教师团队也不甘示弱,3 份作品在市级 AI 课程资源比赛中获奖,还被推选参加省级评比。

这些成果背后,是学生数百小时的算法调试与团队协作,更是学校“以赛促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学校每周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学习人工智能原理知识、机器人编程,并组织最强师资团队开展广东省粤港澳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东莞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东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竞赛集训项目,学生们常常在实验室“头脑风暴”。

这些成果背后,是一套扎实的培养体系。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阶梯式课程: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八、九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原理探究与创新开发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入“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跟着导师做课题。

2024年,长安实验中学立项市级课题《初中人工智能拔尖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形成“教学-研究-优化”的良性循环。2025年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各学科融合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的学习和推广,此外,校内教师的相关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

从“分层任务卡”到AI实验室蓝图:

在破局中铺就成长路

AI实验室推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设备不够,学生想练手都得排队。”校长陈雪晨坦言,“但我们始终觉得,AI教育不是赶时髦,是为孩子的未来打底子。”学校四处筹措资金,联合长安本地企业建起功能齐全的 AI 实验室;针对学生基础差异,推出 “分层任务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无论技术怎么变,教育的本质还是培养完整的人。”这句话常被陈雪晨挂在嘴边。

师资是另一大突破口。学校采取“内培外引”策略: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AI 师资种子计划”,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开展“AI教师定向培养”;请企业工程师当“周末导师”,带学生做实战项目;还给每位老师提供AI 赋能的指引用书,从 DeepSeek 备课到智慧平台“AI教育联盟”,手把手教学。

如今,腾讯校校通智慧校园平台校园助手智能体“大和”“小和”成了好帮手 ——“大和”管校园政务,“小和”处理学生事务,老师们有了更多精力琢磨教学。

展望未来,长安实验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蓝图已然清晰:完善人工智能设施建设,从基础学习到创新实践一站式覆盖;完善课程体系,开发“AI + 艺术”“AI + 环保”等特色课程,和东莞理工学院深化合作,完善莞育 AI 平台;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合作交流,强化区域辐射引领等。

“希望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不仅会用AI,更会创造AI,懂得用技术温暖世界。”陈雪晨校长说。

撰文:夏颖燕 黄婷

统筹:王慧

学校供图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