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新区的乡村,这样的场景已蔚然成风:村民们手持积分卡,热烈讨论着本月的得分高低;兑换点处,人们有序排队,用自己参与乡村治理赚取的积分兑换粮油、洗涤用品等实用物资……这些充满活力的画面,正是清新区推行“积分激励”机制、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真实缩影。
该机制将村民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可累计、可兑换的积分,让奉献有回报、付出有所得,成功探索出一条全民参与、持续增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机制推行过程中,清新区坚持试点先行、逐步铺开。浸潭镇五一村作为先行试点,率先实施“和美积分”制度,将环境整治、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治理事项量化为积分指标,村民通过参与上述治理事项,可兑换生活物品或获得荣誉表彰,形成“治理—积分—激励—再治理”的良性循环。试点以来,该制度已带动超6000人次参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50起,村容村貌和邻里关系显著改善。
在试点成功基础上,积分激励模式已在全区各镇推广,各镇村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形式。
禾云镇东社村设立“积分制银行”,以户为单位建立基础账户,初始积分100分,依据法治、德治、自治等多维指标对村民行为进行加减分,实行“一月一评比、一季一兑付”,村民可凭积分兑换食盐、牙膏、大米等实用物资。
太和镇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引导村民通过清理垃圾、整理庭院等行动赚取积分,兑换实用物品,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形成了人人动手、共建家园的良好局面。
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治理赚取的积分,兑换粮油、洗涤用品等实用物资。江绮雯 摄
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治理赚取的积分,兑换粮油、洗涤用品等实用物资。江绮雯 摄
龙颈镇则推出“志愿者积分文明超市”,将道德行为、志愿服务等转化为可量化的激励措施,拓宽积分应用场景。
曾经,“干部干、群众看”是农村工作中的常见现象。而如今,清新区通过“积分”,将遵守村规民约、维护环境卫生、促进邻里和睦、参与公益服务等具体行为量化为可评可考的指标,让抽象的美德与贡献变得清晰可见、可衡量。村民清扫一次巷道、参与一次调解、家庭被评为“美丽庭院”,都能转化为积分榜上实实在在的分数。这分数,是荣誉,是认可,更是一种正向的激励,悄然唤醒了村民内心深处的主人翁意识。
积分制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面子”之变,更是乡风文明、治理高效的“里子”之变。通过积分公示栏,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彰显;通过积分兑换,共建共享的理念有了回响。它像一条柔软的纽带,重新拉紧了村“两委”与村民的血肉联系,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目前,清新区已有40%的行政村实行积分制,累计参与村民达50万人次。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日益浓厚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积分制从试点到推广,为清新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了最持久、最深厚的群众力量,探索出一条激发内生动力的善治新路。
撰文:江绮雯 贺欢 通讯员 袁子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