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总导演谈创作:一条大江的影像,如何既磅礴又烟火

作者 刘长欣 2025-11-25 13:16

“我们坚定地向下扎根,镜头不仅捕捉珠江的壮阔,更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早茶的热气、粤剧的婉转唱腔、珠江人的水上生活、大湾区青年的双城日常。”11月24日,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总导演徐洁在研讨会上表示。

该片自2025年11月9日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截至11月23日全网播放量超1.7亿。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梳理珠江的人文纪录片,该片填补了中国大江大河电视纪录片的空白。

磅礴之气

铸就大江的宏伟骨架

创作团队从伊始就确立了《珠江》的宏大格局。“八集架构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统领全篇,在同类纪录片中具有开拓性。”徐洁介绍道。这种史诗般的叙事结构,为影片注入了磅礴的气势。

在视觉呈现上,团队同样追求极致。运用超清陀螺仪航拍及穿越机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现珠江流域的壮美景色。“我们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珠江作为一条大河的震撼力,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是构成影片磅礴气质的重要部分。”

而最能体现磅礴之气的,是影片宏大的历史视野。“我们跳出传统江河纪录片的地理志叙事框架,首次把珠江流域的自然水脉和千年商都的文脉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相融合。”徐洁表示。

“当我们打破地理志框架,从地理线性转向文明脉络时,就要以江为轴,形成多个平行时空。”创作团队采用散点透视叙事,允许多线索、多时空跳跃,这在大河纪录片创作中具有开拓性。

学术底蕴则为这种磅礴提供了坚实支撑。“内容的选取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核心思想紧紧围绕《珠江》作为面向大海的开放之河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定位。”在徐洁看来,扎实的学术研究是确保影片恢弘而不虚浮的基础。

艺术创新在《珠江》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11首原创歌曲为每一集主题赋予了独立、独特的音乐标识。“词曲作者把地域文化基因融入了旋律的机理,每首作品都承载着对珠江人文的鲜活注解。”徐洁特别指出,“这些插曲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深度绑定。”

烟火之气

浸润肌理的人文温度

“我们努力让珠江充满温度。”徐洁道出创作团队的核心追求。在《珠江》中,人文温度贯穿创作始终。

创作团队坚定地拥抱烟火气和人文温度。“我们坚定地向下扎根,镜头不仅捕捉珠江的壮阔,更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早茶的热气、粤剧的婉转唱腔、珠江人的水上生活、大湾区青年的双城日常。”徐洁描述道。这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让影片充满了即时的亲和性,成为作品的底色。

“我们注重人物的情绪反应,精神层面的情感流露,镜头语言努力和表现的对象建立一种交流、对话的关系。”在徐洁看来,这种情感的连接让珠江不再是冰冷的地理概念,而成为承载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温暖存在。

叙述视角的转变是呈现烟火气的重要手法。“我们将冷静的旁观视角转换为第三视角,通过人物主观感受诠释内容。”这种转变让影片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感受。

在影像实现上,团队追求高辨识度的美学风格,在叙事减省的前提下,游走于现实和想象、当下和历史之间。解说词经过精心打磨,在准确传递思想信息的同时,兼具文学性和感染力。团队还邀请了《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李立宏担任解说,持续强化文化大片的风格气质。

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更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团队创新采用了学理性和亲历性采访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亲历性采访成为影片生动丰满的血肉,高端采访则采用极简的抽象表现方式,成为支撑材料的骨骼。

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珠江》的成功,在于平衡了两种气质——既有纵横千里的磅礴气势,又有生活细节中的烟火气息。这种平衡让影片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南方+记者 刘长欣

编辑 王露纯 冯颖妍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