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在广东深圳举行。激烈角逐画上句号,这场令人舍不得说再见的体育盛会,将以怎样的方式圆满收官,备受瞩目。

11月21日晚,十五运会闭幕式暖场表演现场。
南方+记者对话闭幕式总导演沈晨,揭秘这场以“一张白纸”为舞台、“海天一色”为背景的盛典,如何融合科技与艺术,绘就“星辰大海”的壮阔画卷,最终抵达一个名为“幸福家园”的温暖终点。

11月21日晚,十五运会闭幕式现场。
南方+: 闭幕式演出共呈现六个节目,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沈晨: 整场演出隐含的核心脉络,是“回家”。从《遥远的歌谣》到《闯海逐浪》,再到《幸福家园》,“回家”的情感贯穿始终。这一理念从闭幕式的第一个瞬间就已展开——短片结束后,粤港澳三地的运动员齐聚深圳,回到这个“温暖的家、年轻的家、科技的家”,共同庆祝拼搏之后的欢聚时刻。
我们希望在紧张赛程之后,运动员们能在闭幕式中感受到“回家休息”的温馨。不仅是运动员,那些久违的萤火虫与黑脸琵鹭,乃至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安宁与归属。
南方+: 闭幕式的舞台是“一张白纸”,从技术上来说是如何实现这个效果的?
沈晨: 纸舞台背后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整个舞台台面有很多孔眼,可以瞬间渗水或变干,保证演员表演没有负担。其次,舞台下方有大量的液压升降机构协同工作。
这张“纸”本身就有33个升降台和2个翻板,整个表演区域还有8个大型升降组。舞台宽200多米,深80—100米,我们通过精密控制水深和这些机构,来实现“白纸”的千变万化,并绝对保证演员安全。
十五运会闭幕式总导演沈晨:闭幕式的舞台是一张“纸”,能瞬间出现瞬间消失
南方+: 在这张“白纸”上,哪些表演段落是您心目中的“高光时刻”?
沈晨: 每个节目都有其独特亮点。《遥远的歌谣》营造出萤火虫飞舞、星辰闪烁与巨大榕树相映的意境,最后由象征深圳的黑脸琵鹭将舞台从水中“衔起”。《闯海逐浪》则呈现了深圳4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几代年轻人在“纸”上奋斗。
《科创向未来》段落更是展现了深圳高科技的梦幻图景——30多个机械臂、十几辆无人小车、身着LED服装的演员与机器人同台演绎,呈现出一幅未来感十足的舞台画面。

十五运会闭幕式文体展演现场。
《大湾区交响》同样是演出高潮之一,由粤港澳三地的音乐剧演员携手,引领观众从广州、澳门、香港一路走来,最终汇聚深圳,共同礼赞美好生活。
十五运会闭幕式总导演沈晨:闭幕式所有文体展演都在这张“纸”上进行
南方+: 闭幕式演出中有哪些重要的地域和文化元素?
沈晨:首先是非遗元素。我们以更年轻、更具活力的方式重新诠释非遗内容,将其巧妙融入每个环节。例如,演出中完整呈现了南狮与咏春的表演段落,而竹编等非遗技艺则被点缀于细节之中,等待观众发现。
深圳元素同样是核心表达。《闯海逐浪》中,深南大道、蛇口“开山炮”、雅昌艺术中心、人才公园等地标与历史瞬间一一呈现;《科创向未来》集中展示了深圳的机器人、机械臂等高技术产品。
更重要的是,演出场地本身就在深圳前海,右侧是跨海大桥,左侧是林立高楼,整个城市的天际线构成了我们最宏大的舞美背景。所有肉眼可见的建筑都是舞台的一部分,其灯光色彩、明暗变化都将与演出节奏同步,甚至在某些关键段落统一熄灭,以配合现场氛围。
十五运会闭幕式总导演沈晨:面向大海,实景舞台挑战很大
南方+: 在实景环境中执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沈晨: 面对大海这样完全开放的实景空间,我们每天都要应对风力、海洋潮汐的变化。灯光老师需要根据潮汐调整灯光位置,我们要根据风力调整空中吊屏的摆动和安全性。同时,天气和水温对在水中演出者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很心疼演员,会尽全力保障他们的安全。

11月21日晚,十五运会闭幕式现场。
采写:南方+记者 郭悦 赵媛媛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姚志豪
摄像:吕诗俊 张令
剪辑:谢昊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