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16年后,南海氢能如何乘风致远?

作者 林洛峰 2025-10-22 20:46

10月22日,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拉开帷幕,本届大会增设“中国氢能产业地方实践”专题环节,旨在让全国有志发展氢能产业的同仁一道,共同探索氢能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为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该专题环节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作为佛山代表,面向来自山东、内蒙古、安徽、新疆、山西、上海、香港等地的代表,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轴,分享了南海氢能发展的丰富实践和有益经验。他表示,南海与氢能的故事,始于“敢饮头啖汤”的实践,成于“十年磨一剑”的耕耘,更将致远于开放合作的胸怀。

第九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CHFE2025)在南海举行,吸引众多客商参展。戴嘉信摄

第九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CHFE2025)在南海举行,吸引众多客商参展。戴嘉信摄

十六载深耕细作

南海氢能筑基固本、初具优势

2009年,南海率先布局氢能产业,以“先走一步”的姿态开启了“十六年磨一剑”的耕耘,构筑起今天的先发优势。会上,顾耀辉对南海这段氢能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为五方面:营造了“生态圈”;夯实了“产业链”;锻强了“科创核”;激活了“应用场”;拓展了“朋友圈”。

聚焦营造“生态圈”,南海创新出台氨氢融合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支撑方案等多项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优先保障,助力广大氢能企业“氢”装上阵、加速奔跑。

聚力夯实“产业链”,南海围绕“制储运加用”,集聚氢能企业和机构超170家,形成“产业链8大领域齐备、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8大环节齐全”的完整产业链格局,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聚势锻强“科创核”,南海构建重点实验室、高校平台、社会机构和企业团队“四位一体”创新链,仙湖实验室正全力打造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去年投产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今年研制出全球首台零碳氨燃料铝棒加热炉,全区汇聚氢能领域院士团队超10个、氢能人才超2300名,成为全国氢能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聚合激活“应用场”,南海建成加氢站17座,投运氢能公交、物流等车辆1350辆、两轮车超1万辆,氢能游船、无人机全面落地,“氢+农业”加快推进,“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建成投用,家用氢气机、氢咖啡机、氢水杯等产品加速走进群众生活。

聚心拓展“朋友圈”,南海推动氢能技术、产品扬帆出海,联手香港打造“粤港氢能高速走廊”,与欧洲、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地区企业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初步搭建起全球氢能资源对接的“中国窗口”。

全国各地千帆竞发

氢能发展热潮奔涌、气象万千

氢能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如今,氢能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正处于产业突破的前夜。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气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居全球第一,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年产能超12万吨。特别是随着氢能正式写入能源法,其作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的地位进一步夯实。

南海持续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图为第九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上展示的各类氢燃料电池车辆。戴嘉信摄

南海持续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图为第九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上展示的各类氢燃料电池车辆。戴嘉信摄

从区域格局看,当前我国氢能发展呈现“南北呼应、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北方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绿氢制取、管道输氢等方面走在前列;南方地区则在场景应用、国际合作、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展现强劲活力。各地正结合所长、竞标争先,共同勾勒出中国氢能百舸争流的壮阔图景。

“南海深知,氢能产业绝非单打独斗的竞技场,而是协同共赢的大舞台。” 会上,顾耀辉表示,南海上下既看到自身十六年积累的先发优势,更清醒认识到:唯有融入全国大局、链接全球资源,南海氢能才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顾耀辉强调,南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主动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围绕技术攻关、标准共建、场景联动、产业协同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不断擦亮“中国氢能产业之都”名片。

新征程携手共赢

氢能合作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会上,顾耀辉面向全国各地政企、院校代表发出邀约,南海愿与全国伙伴一道,以“创新领航、氢链全球”为愿景,共建行业生态、共拓应用市场、共享创新成果,携手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聚力强保障、稳根基。南海将力争“区内自主”、拓展“区外来源”,主动对接北方绿氢资源区,共建“西氨东送”通道,加快综合能源站建设,真正做到“用氢自由”。

聚力优生态、强集群。南海将持续优化氢能应用商业化模式,强化科技攻关,既招引优质项目补链强链,也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营造更具活力的氢能产业生态。

聚力拓场景、扩市场。南海将拓展氢能在交通、工业、农业等六大场景应用,未来五年推广氢能汽车1万辆、两轮车4万辆、游艇超100艘,撬动超200亿元的氢能“超级市场”。

南海听音湖已开通氢能游船线路。戴嘉信摄

南海听音湖已开通氢能游船线路。戴嘉信摄

聚力促开放、深合作。南海将用好氢能产业大会平台,加强与香港及欧洲、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地区的技术合作和装备出口,加快推动南海氢能标准、技术、产品走向全球。

“总之,我们将举全区之力,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最强保障,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顾耀辉表示,南海热忱欢迎科学家、企业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南海氢能产业发展,多走进南海、携手南海、深耕南海,共享产业新机遇、共创氢能新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