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佛山市顺德区主动破局,向“一刀切”培养模式 “亮剑”,拉开教育革新序幕。
10月28日,佛山市顺德区650名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在“潜能教育”发布暨心理健康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部署会议上,共同掀开了区域教育改革新篇章。
这场覆盖全区镇街教育领导与中小学校核心管理团队的会议,正式发布三大关键方案:《顺德区实施“潜能教育”行动方案》《顺德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方案》《顺德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改革实践,顺德区直击“育人方式转型”“教育焦虑缓解”等民生痛点,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潜能激发+协同共育”的特色路径。

顺德将聚焦潜能教育,重塑育人逻辑。顺教宣供图
理念的革新
聚焦潜能教育,重塑育人逻辑
今年9月10日,顺德区教育工作会议掷地有声地提出:教育要从知识灌输到潜能激发,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人的本身,才能培养具备独特优势、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这并非一句简单的理念倡导,而是顺德立足时代需求、深耕教育本质,为落实育人根本任务、适配未来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能级作出的战略性、系统性决策。
潜能教育是顺德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在“立德”层面,顺德希望通过深度挖掘学生在学业、绘画、演讲、领导力等领域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认可,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自尊、自信与自强。这种正向激励不仅从源头上为学生心理健康筑起“防护墙”,更以“翠竹精神”为内核,淬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正向向上的三观,为他们筑牢道德底线、凝聚精神力量打下坚实根基。
在“树人”层面,顺德希望打破传统桎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彻底扭转“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激活学生内在驱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最终培育出兼具健全人格、终身学习能力与未来适应力的新时代人才。
潜能教育,更是顺德应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变革的必然选择。当下,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产业细分领域百花齐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早已突破单一维度,传统 “一刀切” 的培养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放眼未来,职业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新职业层出不穷,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但“多元化” 始终是明确方向。
反观传统教育,教学标准、育人标准固化单一,学科成绩几乎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尺,极易造就缺乏个性、适应性弱的 “标准件” 式人才。在此背景下,顺德推进潜能教育,正是以破局之势打破这一局限:坚决摒弃分数至上的评价逻辑,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多元人才搭建广阔的成长舞台,让人才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强大弹性与适应能力。
作为顺德建设“四优”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实践,潜能教育与 “生生有优教,人人有优长”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生生有优教”,要求顺德必须坚持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教育路径;“人人有优长”,则需要顺德全力发现、唤醒、释放每个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精准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自我突破。
“区域教育质量不是由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 顺德区教育局局长李海源表示,通过潜能教育,顺德将教育质量评价维度从分数拓展到意志品质、创新实践、心理健康等方面,培养拥有健全人格、明确个性、独特优势的卓越个体,既提升区域教育整体质量,也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优质教育的期待。
实践的探索
五大改革,成就“多元成才”
会上,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涛详细解读了潜能教育实施方案。未来,顺德将通过五大改革、13项举措,旨在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从“现有能力”到“可能能力”的跨越,成就“多元成才”。
课程改革成为潜能培育的第一块基石。顺德创新性地构建以 “翠竹精神” 为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敢为人先、奋楫争先”的本土改革精神融入教材,通过“立德铸魂・扎根行动”等三大行动培育学生坚韧品格。在学科课程层面,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潜能模块融入真实生活问题与创新实验,而“人人有选课,生生有社团”的校本课程生态,则为学生兴趣探索提供了广阔平台。
课堂变革与技术赋能让潜能开发更具精准性。顺德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通过差异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满足个性需求,“每周半天户外课堂”等“无边界课堂”形式,打破校园与生活的壁垒。

顺德将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顺教宣供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顺德将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让 “数字画像”系统能动态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形成“一生一策”的潜能发展报告,为精准育人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体系的重构则发挥着“指挥棒”作用。顺德建立涵盖学业成绩、科技创新、艺术表现等多维度的动态评价系统,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的多方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分层教学、特长培养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述评改革要求记录学生进步轨迹与潜能表现,推动教学方式持续优化,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队伍的转型是理念落地的关键保障。方案明确推动教师角色三重转变:从“权威管控者”到“成长伙伴”,从“教育评价者”到 “潜能发现者”,从“知识传授者”到“资源链接者”。通过每学期全覆盖的师德培训与专属导师指导,一支“潜能教育”骨干队伍正在形成,为改革提供核心动能。
李海源进一步明确,潜能教育并非否定学业成绩,而是培养学生兴趣与内驱力,进而提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而具备内驱力、自信自强且有积极自我价值感的学生,学业成绩自然会随之提升。
实施潜能教育也无需额外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核心在于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转变观念、理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秉持“让花成花,树成树”的理念,助力每个生命自信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她强调,推进潜能教育,要营造包容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敢于试错,不怕挫折,在不断尝试中,找到热爱、兴趣、特长。
协同和共育
心理护航+家校联动,筑牢育人保障网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转型划定航向。
潜能的绽放需要健康心理的土壤。顺德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潜能教育重要支撑,严格对标教育部“预防为主、协同共育”要求,构建全方位心理防护体系:预防教育通过学生自主选题的心理健康课、《翠竹读本》推广、“以体强心”实践筑牢防线;系统治理从学业压力缓解、校园环境优化、健康用网习惯培养入手,优化育人生态;支持体系升级“成长赋能中心”、强化心理教师素养、明确班主任职责、创新“舒心员”朋辈互助,形成全员护航格局。
教育焦虑的消解,更需家校社协同发力。顺德直面家庭教育四大痛点,推出五大工程构建协同新格局。“家校沟通提质”工程以 “七个一”范式提升沟通效能,实现诉求闭环响应;“家长素养筑基”工程通过亲子实践、云课堂、智慧计划,推动育儿理念转型;“班主任指导力淬炼”工程强化协同中坚力量;“教研智慧领航”与“教联体协同育人”工程则从专业支撑与生态构建层面,联动多部门形成治理合力。

顺德将通过“心理护航+家校协同”模式,为潜能教育提供坚实保障。顺教宣供图
这种“心理护航+家校协同”的模式,不仅为潜能教育提供坚实保障,更打通了育人“最后一公里”,让教育真正成为家校社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顺德此次教育改革,也是一场立足区域未来、呼应时代命题的战略性变革。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区域发展共识的当下,顺德以教育为关键切入点,精准打通“人的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结,用实践有力证明:唯有将“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价值追求贯穿改革全程,让每个个体的潜能充分释放、人格全面健全,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最根本、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