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东部门户”活力十足,梅花村街打造宜商宜居新高地

作者 马艺天;冯艳丹 2025-11-14 06:31

傍晚时分,地铁10号线杨箕东站出口人流如织。白领、居民从站台涌出,自然地汇入外商新天地的暖光里,消失在改造一新的街巷中。这幅充满动感的日常图景,是越秀区梅花村街道商贸活力的生动写照。

紧邻广州大道,这里与繁华的珠江新城仅一路之隔。近年来,梅花村街道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商贸动能作为核心工作,从升级硬件配套到搭建政企沟通平台,系统性推动片区从传统居住区向宜商宜业的综合功能区转变。

梅花村街道的探索,为观察中心城区如何提升经济密度与商业活力提供了鲜活样本。其以服务促发展、以环境引投资的实践,正是一条推动“老城市新活力”的扎实路径。

地铁通了,商机来了

“以前每天出门是愁,现在出门是喜——再也不用捂着鼻子躲污水,不用摸黑走楼道,不用为停车绕圈,更不用看着乱搭乱建闹心了。”说这话的,是住在梅花村街东兴中社区的居民玲姐。如今的小区,老人敢下楼散步,孩子能安全玩耍,“原来想卖房搬家的,现在也不走了。”

玲姐的感受,是梅花村街道近年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成果的缩影。

2023年至2025年,梅花村街道重点对2000年前建成的楼房进行升级,涉及6266户居民。工程消除了安全隐患,修补了破损基础设施,优化了公共空间,并因地制宜增设适老化和便民服务设施,真正实现了从“老旧杂乱”到“韵致宜居”的转变。

居民的感受踏实了,营商的环境也随之升温。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交通脉络的疏通,为商业活力的迸发铺平了道路。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区位优势。”外商新天地的重要客户之一,广州市萍缘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这里开设了“湘颂”门店,经营店长陈立飞说,“其他门店落地可能调研三四个月,这里只花了一两个月就敲定了。”

近年来,梅花村街道运用“拓、通、补”三字诀,系统推进慢行系统建设、打通“断头路”、修补破损路面。这一切,都让紧邻广州大道中的外商新天地这样的商业载体直接受益。

作为地铁10号线杨箕东站地铁上盖的优质TOD项目,它通过地铁开通后的地下通道直连珠江新城,实现了“双核心商圈无缝接驳”。这一地理优势,让项目成为越秀与天河商业联动的“纽带”。

“我们以前就在这里待过,现在又回来了,”外商新天地内,“睿和牛与果汁冰”的老板林锐潘道出了许多商户的心声,“我们就觉得这位置挺好的。”他分析道,整个广州大道中这一段,可能就这一个商业广场,靠近珠江新城,客人有消费力,后面杨箕的回迁房住户消费力也高,“地铁开通对整个商圈的带动肯定是有的,我们也在期待。”

如今林锐潘的店里,周末已经需要排队,但他和众多商户一样,期待着随着环境持续提升和地铁效应进一步释放,带来更旺的人气。

抱团发展,活力足了

午后阳光透过杨箕村联社办公室的窗户,洒在热烈的讨论桌上。梅花村街道的工作人员、杨箕村联社的负责人、289艺术园区的品牌代表、外商新天地的运营经理围坐一圈。

几个园区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也是街道关心的大事。梅花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余穗说,“我们街道不同的园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命运共同体,大家要报团取暖。”

“是的,对于整个社区的居民和外面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会刻意区分两边,我们是一个整体的商业片区。我很希望能一起把这片区域的商业招牌擦亮。”谢肖兰说,“我们希望把商业空间和街区风貌融合起来。现在改造完成了,效果很好,变成了一个昼夜都充满活力的‘Mall+街区’。”

事实上,对于梅花村街道的优势,广州市城市现代更新发展中心创始院长江浩曾表示,“梅花村街作为越秀区少数紧邻城市现代中轴线的门户街道,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景。无论是现代商贸、文化创意还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都可以在梅花村街找到了发展的养分。”

在这样的优势下,街道在中间主动搭建平台、穿针引线,各方才得以跳出自身的一亩三分地,从整个片区发展的全局视角来审视机遇、凝聚共识。

街道的服务视野并不止于商业载体。在培育创新动能方面,梅花村街同样精准发力,通过政策对接、资源倾斜,成功培育了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括2025年通过的广州电力设计院、广州资源环保科技、广州市申迪计算机系统等3家,以及2024年通过的南方电网互联网服务、广东电力通信科技等2家。

这些企业与外商新天地、289艺术园区一同,构成了梅花村街多元立体的经济生态。梅花村街道用“服务”这根线,串起了散落的珍珠,让街道资源畅通流动,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生根,邻里不散

“真正的保护是要在老百姓手里传承的。”坐在289艺术园区的办公室里,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有限公司(下称“南粤非遗”)董事长戴兴说,从2020年搬到289艺术园区后,就在这里扎了根,即使经历困难时期,戴兴也没有搬走。

戴兴说文化的力量,让他们敢于和园区一起成长。

这种由文化滋养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不仅吸引企业扎根、成长,更凝聚了街坊邻里,更塑造了一种独特的街区气质。

杨箕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长姚沛源说,“虽然与珠江新城只有一街之隔,但是这里的文化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经济活力离不开人,底层还是文化的逻辑。”

梅花村街依托历史底蕴,打造“梅花四季香”品牌,将文化惠民从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温暖实践。

“我们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村晚’。所有节目由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各片区通过文艺展演‘打擂’,激发了基层文化的内生动力。”梅花村街道办主任陈兴奇说,“村晚”先后获评“广东省冬季春晚示范展示点”“广东省春季春晚展示点”,实现了“小舞台撬动大传播”的惠民效果。

在2025年“梅花四季香”村晚的台下,居民李女士在2024年村晚演出结束后,依然难掩激动之情,“台上有银行职员、有社工、还有我们这些普通的街坊邻居。为了‘村晚’,我们姐妹们在社工站一起排练了个把月。”

今年十月,2026年村晚策划已经早早开始,在梅花村街道的工作群里,热烈的讨论一波又一波。

除了“村晚”,街道积极挖掘、推动“北帝行乡”、龙舟民俗等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相融合,还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市、区、街三级共建的“粤剧非遗传习所”,集教学、交流、展示功能于一体,成为社区文化惠民的重要平台。

“我们在街道,也愿意将289艺术园区的资源更多地引入街道,服务居民,比如和辖内的中小学联动,开设科普活动等。”289艺术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激活非遗生命力、优化文化供给、扩大群众参与,梅花村街道营造出睦邻友爱、和谐共融的社区文化生态,实现了从“相邻相见不相识”到“邻里相见如乡亲”的转变。这种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成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服务商贸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融洽的社区关系,正转化为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扎根发展的独特优势,为片区商业繁荣和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南方+记者 马艺天 冯艳丹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