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镇万亩稻浪与机械共舞,泗水镇滩底村农房风貌井然有序,各镇村民共建家园热情高涨,美丽庭院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行走在高州乡村,现代社会的效率规模与传统乡村的温情活力同频共振、融合共生,构成了高凉大地乡村焕新的生动图景。
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源自高州作为全省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实验区的创新探索。面对“钱从哪来、活由谁干、效益如何持续”等乡村振兴的普遍难题,高州以市场逻辑激活资源要素,用全民共建凝聚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富有启发性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

10月24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1版。

重塑乡村发展空间
稻浪翻滚,沃野流金。在高州市镇江镇的万亩农田里,红色收割机在齐腰的金黄稻穗间缓缓前行,拉开今年晚稻丰收的序幕。
这里正是高州“万亩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核心区,通过“林耕置换”整合零散林地1100亩,新增耕地1500多亩,曾经的“巴掌田”蝶变为机械化耕作的“超级田”,带动周边5000余农户实现土地增效、收入增长。今年,镇江万亩方项目入选省级基层改革创新案例。
作为广东传统农业大市,高州曾面临土地碎片化、产业落地难等困境。为破解难题,当地创新推出“F+EPC+O”(金融+工程总承包+运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今年5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高州市支行批复7.13亿元贷款,为全省首个“F+EPC+O”试点项目注入金融活水。曾经分散的土地如今连片成园,形成辐射4个镇、7000多户的省级产业园核心区,全自动加工中心、水稻种植全托管等现代化农业模式让小农户搭上发展快车。
立足“村庄集中、产业集聚、耕地连片、生态优美”目标,高州正加快推进二期整治工程,在7个镇布局“1个万亩方、10个千亩方、16个百亩方”,着力打造农村未来社区、数字化农业示范区和智慧渔业示范区,推动实现“千斤粮、万元田”。
根据规划,至2028年高州将实施3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11.64亿元,预计完成农用地整理11.24万亩,建成4个万亩方、18个千亩方,新增耕地0.87万亩,整理建设用地1.45万亩,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蓄足动能。

凝聚乡村治理合力
走进高州市分界镇新坡村,整洁的村道纵横相连,民居外立面焕然一新,连片的荔枝龙眼示范带绿意盎然。党员干部与村民正协力清理沟渠、补种绿植,一派热火朝天的共建景象。
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新坡村的蝶变是高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去年以来,高州创新推行市直机关党组织与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集中资源打造54条乡村振兴重点村。
“我们每季度至少领办推动1个项目。”高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对机制推动各单位发挥资源优势,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到产业发展,以“小切口”促成乡村“大变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高州通过“乡贤兴村”引导在外能人反哺家乡,并以“集中劳动日”“全民随手拍”“定期四级评”“小手拉大手”四项举措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截至目前,乡贤群众累计投工投劳超200万人次,捐资捐物达3.7亿元。
沙田镇卢村村是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的典范。自2023年起,该村通过结对共建、镇村联动、村民参与,持续推进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村子一天一个样,越变越靓。”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党员服务队、巾帼志愿者、青年突击队活跃在村头巷尾,“党建+义工队+联防队”模式深入乡村治理各环节,“好心和美”成为该村温暖名片。
结对共建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高州108支市直帮扶力量已为54个重点村谋划实施利民项目280多个,办好民生实事360多件。从道路硬化到污水治理,从产业培育到服务提升,一批批惠民工程的落地,持续提升着乡村面貌与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筑牢乡村富民根基
2月27日,高州市举行2024年度“社村”合作试点村集体预分红仪式,为首批11个试点村发放分红资金共计62万元。其中,沙田镇永乐村以近13万元的金额成为“分红冠军”。
这场分红,源自高州作为全省“社村”合作试点的创新探索。该模式以“社有企业+村集体+农户”为基础,整合供销社的网络资源与村集体的土地、人力,推动涉农项目落地,带动村集体增收。
去年11月,高州成立“社村联合会”,吸纳110个会员单位,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达35个。通过引入金融机构、组建工作专班,为合作体系注入金融活水。
在分界镇储良村,约2000亩龙眼树纳入“社村”合作体系。“社村公司统一管理,订单农业+全程服务,村民省心了,村集体也靠上了供销社这棵大树。”储良村党委书记莫潇表示,去年村集体收入22.7万元,此次分红5.2万元,发展信心更足。
乡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兴业富民。根子镇柏桥村采取“村集体100%持股+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开展研学、民宿、景区保洁等10多项业务,去年村集体收入达448万元,增长152%。
目前,高州已推动成立78家强村公司,并试点引入4名农村职业经理人,以“合作社+强村公司+农户”新机制,推动村集体与农户结成创业共同体。
与此同时,高州正以一条“乡村产业走廊”串联“甜美果海”“鉴江印象”等示范带,推动绿美生态、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富美并重、建管结合、三治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房变新样,村子成了“三农”微短剧天然片场
走进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古荔园绿荫如盖,统一风格的岭南风貌农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庭院花果飘香。乡村酒馆、特产店、文创馆点缀其间,荔乡焕发时代新韵。
2023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高州为滩底村量身定制“共富剧本”——以整村风貌提升为抓手,活化古荔园资源,推动荔枝文化与微短剧产业深度融合。
滩底村创新采用“国企+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实现“三统一”:统一由国企采购原料设备,统一由强村公司组织施工,统一由镇街验收奖补。“放心省心还省钱!”滩底村村民何兆栋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套模式压缩了中间环节,降低管理成本,让整体施工成本下降45%。村民不仅对质量放心,更对价格满意。
走近看,滩底村民居群简约大气,仿石墙面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当地严格遵循“四工序”施工标准:清洗墙面、刷抗裂砂浆、喷真石漆、喷罩面漆。
“喷真石漆美观大方,还不容易过时!”何兆栋看着焕然一新的家由衷赞叹。标准化工艺保障了农房风貌既美出气质,更美出品质。
最让村民满意的,是收费的公开透明。翻开《高州市农房改造风貌提升工作方案》,每个工序明码标价:清洗墙面6元/平方米,刷界面剂8元/平方米……“哪个工序做了多少,按件计费,家里小学生都能算明白!”
一场由内而外的振兴实践全面展开。县镇村三级联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村民自发成为“乡村设计师”,将破瓦缸、枯树根改造为岭南微景观,用竹篱笆、旧磨盘点缀巷陌,让千年荔乡焕发岭南古韵,滩底村成了“三农”微短剧天然片场。
泗水镇大联村党总支部书记郭志煜介绍,去年村里结合茂名“三统一四工序”新模式提升农房风貌,完成了150多栋农房风貌提升,并将闲置房屋、空地和庭院进行整合利用,创新“庭院+”元素,建设“庭院+酒铺”“庭院+工坊”“庭院+养殖”等30多户庭院。
2024年,滩底村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直接创收超500万元。庭院经济户增至33户,带动近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提升至5.2万元,比上年增长近万元。
如今,滩底村正加快建设岭南乡村题材微短剧创作基地。首期10个特色场景陆续落地——千年荔枝园中嵌入复古唐风驿站,农家小院变身文创空间……预计年底全面竣工,目标是吸引200个剧组入驻。未来,这里将崛起集创作、拍摄、制作、发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

1.F+EPC+O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推进建设4个万亩方、18个千亩方、50个百亩方,新增耕地8300多亩,腾挪用地指标1.45万亩。
镇江万亩方已整理用地6350亩,新增耕地1500亩,入选省级基层改革创新案例。
2.探索“四模式”提升人居环境:
创新“三统一四工序”外立面提升模式,完成1.5万栋农房风貌提升,节省资金43%、提高效率50%。
创新“投建营”一体化治污模式,完成4667个自然村污水治理,节省资金47%。
创新“五个一”庭院发展模式,建成“五个一”(一个小院子、一棵遮阳树、一套小桌椅、一盏照明灯、一句好家训)美丽庭院3万个。
创新生态共建模式,设立“一年七个植树日”,推行“有喜事来种树”等活动,高州森林覆盖率升至63.77%,建成国家森林乡村18个。
3.立足市场逻辑培育乡村产业:
全覆盖推进23个镇建设典型镇,根子、石鼓、分界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推动成立78家强村公司,采取“村集体100%持股+职业经理人运营”的模式经营管理村集体产业,柏桥村集体收入达448万元、增长152%。
探索“社村”合作,首批试点的11条村集体获得分红62万元。
撰文:叶洁 通讯员 梁环 黄国韬 杨伟键 郭荣艳
开栏语
去年,省委深改委赋予茂名高州建设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任,这是全省首个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命名的改革创新实验区,也是首个非珠地区改革创新实验区。
肩负使命,勇探新路。
一年来,茂名高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推进5方面18项改革任务,以改革“关键一招”激活发展“第一动力”。
在此周年之际,高州市委改革办、高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办联合《南方日报·高州视窗》 、南方+高州频道推出“风起高凉”系列报道,记录高州改革的坚实足迹,展现粤西大地上的创新实践。看高州如何以改革之笔,破题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广东样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