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仪:一直晃动,有时偏离,始终对准 | 莞邑人物周刊

作者 龚菊;薛屏;龚名扬 2024-12-31 18:12

人生如箭的道理,鲜有人能够如陈敏仪这般深刻地洞悉。

2024年,34岁这一年,她在第17届夏季残奥会上成功卫冕射箭女子个人W1级金牌、混合团体W1级金牌。这已是她连续两届在残奥会上揽金。

左三为陈敏仪。

左三为陈敏仪。

从东莞石龙一箭即发,而后声震国际赛场。这是陈敏仪过往人生不曾想过的事。由于先天性疾病,她早早开始了轮椅上行进的人生。如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多重荣誉加身的她,在这个年末新晋入选2024东莞年度新闻人物。她说自己还是那个陈敏仪。

箭在弦上,也握在她手中。跻身射箭15年来,她允许一切发生,允许晃动、允许接近、允许偏离,但始终保持对准——直到铆定那个靶心。

两次世界冠军

能卫冕世界冠军,是陈敏仪几近不敢想的事。

北京时间2024年8月31日18时许,巴黎残奥会第三个比赛日,射箭女子W1级半决赛阶段,陈敏仪用“险胜”形容自己的表现。

半决赛第三轮毕,她落后韩国选手4环,于第四轮追平。第五轮最后一箭前,双方再度战平。由于韩国选手最后一箭未能射中,陈敏仪晋级决赛。

随后,教练蔡建兵教陈敏仪决赛应对技巧:“瞄准两点钟方向射出去”,并为她分析刚刚半决赛表现失常的原因:临时的风向风力所致。“稳住就好!”教练反复说。

陈敏仪很快调整好状态,于当天18时48分,以136环的成绩勇夺第一,卫冕射箭女子W1级冠军。国际媒体的报道纸片般飞来。

上次这样的巅峰时刻,是在2021年夏,东京。陈敏仪首踏东京残奥会赛场,以总环数142环击败捷克选手沙尔卡·穆西洛娃,斩获射箭女子W1级决赛冠军,刷新了该项目的残奥会纪录。

一战名满天下。这是她继与队友张天鑫摘得复合弓混合团体赛W1级金牌之后,陈敏仪在东京残奥赛场夺得的另一枚金牌。

行之惟艰。回溯至2019年,在争取东京残奥会的入场券时,陈敏仪同样遇到波折。在这场世界残疾人射箭锦标赛上,陈敏仪获得女子复合弓W1个人淘汰赛第四名。而东京残奥会的参赛席位只给到赛事前三名。

晃动、偏离,即将与更高的领奖台失之交臂,陈敏仪一想到此,便难过得哭不出声。她心里不明白,个人赛怎么会输掉?

转机出现。大会很快通知中国将再获一个W1级残奥会女子席位,陈敏仪抑制不住激动。她哭着打电话给家人,语无伦次说着这一失而复得的插曲。

“稻草又被自己抓住了。”陈敏仪说。

握住那把箭

冠军意味着什么?陈敏仪难以道出一二。奥运冠军是陌生的,但那握箭姿势并不陌生。

2009年,由于出色的上肢条件,正读中职三年级的陈敏仪被东莞市残联选拔为运动员。而后,包括一台电动轮椅在内,市残联为其专门配置了更完善的训练器材和比赛器材。

省队选拔很快来临。在东莞市体育中心,一两百名来自东莞各地的选手纷至沓来,排队、操演,而后陆续离场。选拔接近尾声时,待在角落的陈敏仪被教练发现。测试臂长、比划射箭动作,这名19岁的姑娘让教练眼前一亮,获评为“力量型选手”。

被通知入省队后,家里人开始犯难,“你是女生”“你没有去过远门”“你照顾不好自己”……陈敏仪安慰家人,咬咬牙就可以坚持,“只要可以坚持下去的,就必须做到。”

训练力度还是超乎想象。由于腰部伤残,她起初举起约40斤重的弓都有困难,那是相当于40斤重水桶的重量,根本无法拉开。

不服输的她每日重复射箭动作数百次,并通过杠铃、拉力器、俯卧撑等训练增强肌肉力量。训练时也习惯绑着弓带,以恢复小肌群的力量。阴雨天、夜晚时分,上肢酸痛常常袭来,她去适应、去习惯,“大不了就痛”。

两个月过去,反曲弓还是拉不好。在教练建议下,她开始转为复合弓W2级。随后,陈敏仪渐入佳境。2011年全国第八届残运会上,她拿下复合弓坐姿W2级女子项目的4枚金牌,并打破全国纪录,成为赛场一匹“黑马”。

开挂的人生搁浅于一场车祸。2015年的一个雨天,她左手臂因一辆三轮车严重受伤,那把弓箭无论如何举不起来。

焦虑伴随而来。她觉得命运在和自己开玩笑,将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想过结束运动生涯,去打工度日。她再度迷失人生方向。

陈敏仪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训练。市残联供图

陈敏仪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训练。市残联供图

残疾人体育中,伤残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赛指标。在教练和父亲的鼓励下,陈敏仪开始参加女子复合弓W1级训练,这是射箭领域伤残最重的级别。为了尽快恢复竞技水平,她每日训练时间从6小时增至8小时。左臂伤残的她每天重复射箭300多次。这是另一个赛场。

陈敏仪没有想过放弃。她笑着回忆训练时的“痛苦时刻”:“弓绳突然断了,直接砸在我头上,当时感觉头晕目眩,脑子嗡嗡响。”她开始戴上耳机,转移注意力。

“还没参加过一次奥运会。”陈敏仪说,不能放弃,奥运梦很快就要实现了。

射箭作为一种志业

射箭能射多久?陈敏仪不得而知。

生命的最初19年,她和父母以修单车为生。由于先天性疾病,陈敏仪一出生便下肢残疾,由父母推着轮椅去上学。幼时她渴望上体育课,却不得不困在不足0.5平方米的轮椅上。

她知道,如果没有选择射箭这条路,自己可能会从会计专业毕业,干着一份一眼能望到尽头的工作。

而如今,自己在选中射箭的同时,也正被射箭选中。

“命中10环的时候,最开心。”她说。

而奥运冠军,在她眼里是额外的馈赠。在赛场上,她看到过比自己年轻的选手,也看到年过60的选手依然驰骋风云。

她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将射箭作为一种志业。

有时,她欣喜于看到孩子们对于运动的痴迷。她会告诉孩子们,再坚持一下,你会发现你的热爱。

陈敏仪回到母校开展讲座。

陈敏仪回到母校开展讲座。

以“向命运挑战,绽放青春光芒”为题,她也曾向一群石龙中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她说,人生的起点并不能决定人生的高度,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恒久的努力,就能够把手中的一手烂牌打成“王炸”,就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这套打法,可意会不可言传。陈敏仪只是确凿地表示,穿过暴风雨的人,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而那个靶心,或许只是一种内心的呼唤:“你‘不得不’为之,只管去对准。”

策划:靳延明

采写:南方+记者 龚菊  薛屏

图片:龚名扬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