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更优:突破“研”值天花板,打好产业升级战 | 2024中山答卷

作者 杨慧荣;张燕冰 2025-01-22 11:30

老牌制造业城市如何“焕新”?中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2024年,中山亮出了一张“含金量”十足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中山R&D经费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破3.3%,近年来首次晋级全省第五,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R&D经费投入只是一个侧面,这座城市的向“新”而行,反映在加速集聚创新要素的方方面面。去年,中山印发《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围绕七大重点,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社会氛围。如今,重大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联合培养模式取得新进展、高端项目招引迎来大丰收,中山在创新驱动的轨道上开启“飞驰”模式。

跨越“动力关”

科创平台拔节生长

走进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下称“中山低温院”),科研人员正在对全国首套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机进行内部改造。今年该设备将被运送至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投入大科学装置中进行示范运行。

2024年7月30日,历经4年的谋划和建设,中山低温院正式开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好的场所之一。目前,中山低温院成功研制了液氦温区18kW超大型低温制冷机,在超流氦温区也成功研制出4kW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近三年来,中山为我们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最近又为我们在中山科技创新园内批了约30亩的土地用来建设液氢基地。”中山低温院低温系统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志文透露,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国内第一家民用液氢试验基地,正式投产后更有望创造千亿级市场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山低温院是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好的场所之一。

中山低温院是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好的场所之一。

中山低温院是中山加快发展重大科创平台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中山科研机构研发经费保持成倍增长,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推动香港理工大学落地中山,促进粤港澳生物医药协同发展。并且研究院还充分利用“一个基金”资源,共投资16家企业。其中,14家落地到中山,共孵出13个获得临床批件的新药。

在光电信息领域,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引进姜会林院士工作室、姚建铨院士工作室,推动建设“‘湾区光谷’院士联合科创中心”。如今,该研究院已建立了20个科研实验室,孵化了15家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正从实验室“飞入”产业一线。

……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中山市科技局科技平台与成果转化科科长蔡蕊表示,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山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雄厚实力,更标志着中山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未来,中山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破解“人才难”

构建联合培养新模式

临近春节,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2024届毕业生罗志文仍然步履不停,讨论项目进度、协助前沿技术实验,每天忙碌而充实。他是中山药创院联合培养的人才之一,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山工作。

“2024年,我们的联合培养模式共培养了107名毕业生,其中超过40%选择留在大湾区发展。”中山药创院常务副院长丁侃表示,截至目前,已有一大批毕业生前往澳门大学、深圳湾实验室、联邦制药等知名院所、药企等就业或深造。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通过创新“科教融合、产教一体”的协同办学模式,中山大力培养高层次药学创新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目前,中山药创院已成功组建48个领军人才团队,与35所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合作关系,联培研究生规模逾900人,为区域生物医药发展积蓄强大的后备人才力量。

中山药创院。

中山药创院。

筑巢引凤,“高人”集聚。2024年,中山药创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成为中山首批获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的科研院所之一,中山入选省级科技人才的人数达历年总和的1.6倍。

开放发展,海纳百川。上百家中山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布超千名人才需求。“中山国际人才岛”发布15条人才支持政策招揽天下英才,释放出引才“磁吸力”。

最好的政策给予人才,最好的地块留给科创,中山拿出了诚意:2024年7月,位于中山南区街道的中山科学家小镇正式揭牌,将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核心,整合规划和提升南区街道相关产业转化、商住配套等资源,打造学研产用高度融合的科学家小镇,让国内外高端顶尖人才“近悦远来”。

产业向“新”攀

高端项目迎来丰收

有了平台和人才支撑,高端项目不断涌入。

2024年深中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上,深圳23家科研院所、36家科技企业代表近100人携带创新成果亮相,一批代表性的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涵盖了科技金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2024年深中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

2024年深中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

全球招商大会也迎来更多高校资源,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牵手中山,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落地。“我们不仅希望香港理工大学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在中山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还希望香港理工大学在全国各地的科研成果,都能通过中山平台实现技术转化,在大湾区实现应用。”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说。

作为老牌制造业城市,中山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湾区药谷”“湾区光谷”“湾区智谷”等科创型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成为中山最有辨识度的产业名片。

去年,中山共有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省科技奖,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参与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中山在该奖项上的“零”突破。

走到今天全靠拼,走向未来靠创新。把握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机遇,中山提出力争2035年实现GDP、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突破产业天花板,奔赴高质量发展,中山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编者按】

2024年,大桥飞架,“超级流量”涌入,新时代的机遇之光照进中山。珠江口东西两岸重构交通网络、搭建创新走廊、再造产业版图、厚培投资热土、引领文旅新潮,深中一体化领跑区域协同发展,中山走向更大的湾区舞台。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聚焦中山过去一年在交通建设、文旅融合、商业消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维度的新变化,推出“2024中山答卷”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撰文:杨慧荣  张燕冰

编辑 王浩宇 钟政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