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广州人都有一段属于公园的成长记忆。
对于广州人来说,这些公园是最惬意的消遣场所,也是承载美好回忆的场所。年月的变迁,让一些公园慢慢改变,但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记忆中的过往。
近日,广州荔湾区的醉观公园游乐场发布通知,称因公园即将进行升级改造,游乐场将于2024年5月19日到期后不再继续经营。
消息一出,引起了伴随着它成长的一代人的回忆,同时也引发思考,老牌公园游乐场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它们的未来走势将会怎样?
游乐场“退场”
醉观公园游乐场作为广州老牌公园游乐场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无数市民的童年记忆。在这里,孩子们嬉戏玩耍,家长们陪伴成长,留下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时间总在流逝,这座保留着城市记忆的公园,也日渐显露出陈旧的痕迹。近日,广州荔湾区的醉观公园游乐场发布通知,称因公园即将进行升级改造,游乐场将于2024年5月19日到期后不再继续经营,陪伴街坊近40年的醉观公园游乐场将结业。
对此,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表示,游乐场停止营业后,地块将归回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此外,游乐场承包方和公园的合同到期,醉观公园也有升级改造的需要,到时游乐场地块将复绿、还绿于民。
对于没有经历过多少游乐场洗礼的90后而言,游乐场无疑是广州人童年里的“迪士尼”。
1985年,文化公园从香港引进首批游乐项目,开通了广州第一个游乐场,中国第一辆电动小火车就是在文化公园开动。摩天轮、旋转木马、空中小火车等曾在市民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但现在,文化公园内早已找不到这些游乐项目设施。
另一个充满回忆的游乐场,位于风景秀丽的麓湖公园内,麓湖儿童乐园自建成以来就以其丰富的游乐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无数老广家庭。2019年6月,麓湖儿童乐园由于地铁12号线恒福路站建设需要关园停业,热闹了30多年的乐园画上了句号。
同样遗憾的是,今年3月,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晓港公园亲子游乐园,这个陪伴了广州市民23年的游乐园,也发布将于7月结业的消息。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老牌公园游乐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游客数量逐年下降,经营状况日益艰难。这些曾经兴盛一时的老牌公园游乐场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看来,这不仅仅是游乐场本身的经营问题,更是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他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公园游乐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老牌公园游乐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嵌入“儿童友好”细节
消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公园受欢迎的热度依然不减。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人们在城市繁华处寻找一份宁静与自然的渴望从来不变。
目前,全国有54座城市被列入“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广州位列其中。一直以来,广州市从儿童视角出发,坚持1米的高度看城市。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有儿童游乐设施的区公园有8个,其中,局属公园分别是动物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公园,区属公园分别是黄埔公园、秀全公园、花都区儿童公园、天马河公园以及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全国首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中的排头兵,多年来,广州把“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以及民生民意的点点滴滴,构建起儿童友好城市共建共享大格局。
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大有空间,我们既要解决儿童友好从“无”到“有”的问题,也要答好从“有”到“优”的考题。
不少国际知名儿童友好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丹佛市的“见学地景”模式闻名遐迩,当地将全市46块废弃的学校场地改造为充满吸引力的户外儿童游乐空间;德国慕尼黑机场因其健全的游乐设施、独特的飞行体验文化,入选世界十大儿童友好机场。这些地方的新做法新范例,为我们提供了启发。
对此,曾德雄建议,老牌公园游乐场需要寻求创新和转型。他表示,可以引入新的游乐项目和设施,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还可以结合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主题公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以流花湖公园为例,2021年1月,流花湖公园内的宝象乐园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宝象乐园更新完善了基础设施,并且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样地,2022年12月,越秀公园东秀儿童乐园和金印游乐场换上了“新装”。目前,东秀儿童乐园和金印游乐场的游乐项目都是以收取适当费用的模式供市民游玩……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一所市属儿童公园——广州市儿童公园也正在升级改造中,预计将在今年“六一”崭新亮相。
随着新公园的建设,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游乐设施将被取代,土地上斑驳的岁月痕迹也会焕发新机,一座城市的记忆原点,将诞生更多新的记忆。
“一米视角”见高度
在教育界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城市建设也是如此,城市治理者只有“蹲”下来,才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城市建设便利性。
“一米”是儿童观察的独特视角高度,将“一米视角”融入公园建设,是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的需要。
“一米视角”的温暖同样也体现在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空间设计和设施建设之中。比如活动室提供低矮的桌椅;卫生间设置半米高的儿童洗手台;道路上充分考虑儿童的视线范围,增加童趣的引导标识;各游乐区都铺设软胶垫,并在易磕碰的位置有圆角设计……
这看上去是城市里一件极小的事情,但背后是理念变动的开始——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嬉戏。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处处长蔡昶文曾公开表示,在细微之处,广州市儿童公园做得很好。
他建议,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要考虑各片区儿童人口分布及新生人口增长情况,将儿童设施及活动空间供给与使用需求精准匹配,构建市域、街区、社区三级儿童友好生活圈,重点加强儿童步行5分钟可达的社区儿童友好生活圈建设。与此同时,完善社区儿童公园、口袋公园等中小尺度儿童游憩场地及配套设施,方便儿童就近使用。蔡昶文认为,提高供需适配程度能够优化儿童友好设施布局。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让城市更加宜居的过程,一座对儿童越来越友好的城市,必定是一座更温暖、更包容、更具韧性的城市。
关爱儿童就是守护未来。当前,广州城市建设已经历快速发展期,在城市“筋骨”完备之后,更要体现城市建设“高度”和“温度”,对城市设施进行精雕细琢。这样,才能让城市在“一米视角”中见高度。
南方+记者 钟晓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