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蓝色实践,助推海洋产业与蓝色海湾共生——港产城的“融”与“荣”

广东自然资源 2025-03-18 09:05

博贺新港区万吨巨轮穿梭如织,滨海新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深水网箱阵列随波起伏,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在海岸线上拔节生长,水东湾畔的红树林间白鹭蹁跹......茂名,这座承载着千年渔港基因的城市,正在谱写新时代向海图强新篇章。

近年来,茂名市全面落实海洋强省建设部署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编制印发《全面建设海洋强市两年行动方案(2024-2025年)》,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不断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滨海绿城的城市形象日益彰显。

茂名海洋牧场

产业转型 打造“蓝色引擎”

假期刚过,茂名滨海新区沙尾村就呈现出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大型化工设备鳞次栉比,运输罐车往来不停,曾经的偏远村落,俨然已成了茂名绿色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区,见证着“零碳产业园”的崛起。

依托深水良港的优势,这座规划面积101平方公里的“零碳产业园”将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构建以东华能源、中核绿能、原油制化学品项目“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逐步形成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集群。

近年来,茂名市大力发展海洋化工链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构建以海工装备、氢能及新能源装备、石化装备为主,以产业物流、产业平台为辅的“三主两辅”产业协同发展体系。2023年,全市海洋化工业增加值为181.35亿元。

在高新区,投资超300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在吉大港区,投资1000亿元的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Ⅰ)三套装置建成投产,年产值达40亿元,东华能源万吨级碳纤维项目、科元集团丙烯酸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在博贺新港区,粤电博贺电厂一期1、2号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煤炭码头及配套设施稳定运行,3、4号2×1000MW机组工程正有序推进。

随着临港产业发展壮大,一批代表新技术新模式的海洋新质生产力也逐渐显现。近两年来,茂名新增认定45家涉海高新企业,搭建起布局完善、梯次分明的创新平台矩阵,做实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茂名分中心等科研平台,设立2个院士工作站、11家海洋相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海洋相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牧场的建设步伐也在逐年加快。2023年,茂名滨海新区渔港经济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建成后渔港卸港量可达20万吨。

在茂名滨海新区莲头岭南部海域,茂名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启动项目布设了60个深水网箱。2024年,养殖的金鲳鱼实现大丰收,产值近1亿元。海洋牧场二期也已完成用海报批手续,建成后每年能新增1万吨水产品供应能力。

2023年,茂名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3.53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5%,海洋经济对地区增长的贡献率达42.18%,“蓝色经济”的引擎作用越来越显著。

港产城联动 “融”出发展新机

近日,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迎来关键节点。随着平台钢联桥精准吊装到位,码头主体结构顺利完工,标志着这一国家能源战略重点码头工程全面进入完工倒计时。项目建成后,将为博贺新港区口岸扩大开放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区域能源运输能力,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港口是茂名向海而兴的起点,也是茂名发展的一大资源优势。今年以来,茂名港口好消息不断。1月1日,茂名港铁路博贺新港区专用线通车,茂名广港码头铁路专用线通车运营;1月3日,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东区正式开港……

茂名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区域性重要港口。2019年3月,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当时建成开放的中部作业区,是以煤炭及散杂货为主的通用码头。2024年8月30日,博贺新港区东区4个油品化工泊位获国家批准临时开放,为茂名临港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大的强心剂。东区作为油气化工品作业区,将进一步打通茂名石化产业原料上岸、产品下海通道。

据了解,博贺新港区规划建设13个万吨级以上的油气化工品泊位,港区主要承担原油、油气化工、煤炭、矿石、LNG等货类运输,引导能源电力、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布局,全面发展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等现代服务功能。港口建成后,博贺新港区年吞吐量达1.5亿吨,茂名港总吞吐量达3.7亿吨,正逐步成为粤西地区重要的综合性港区。

如今,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科元控股集团丙烯酸产业园项目等大型企业项目纷纷在港口周边落地,道道全、益海嘉里等粮油加工项目在港区腹地相继投产,临港产业发展越来越强劲,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的建成运营,打通了港口与内陆腹地的联系,让货物实现了海陆联运的无缝对接。随着港口的发展,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越来越齐全,形成港产城联动的格局。

港口的发展为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海洋经济的繁荣又反哺港口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茂名蓝色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生态护海 守护“蓝色家园”

在茂名水东湾海洋公园,一条长约1500米的木栈道蜿蜒在红树林中央,向远处望,在海湾内静静休憩的渔船、货轮和水东湾大桥环绕着这片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蓝绿交织的梦幻美景。

2019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推进广东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设立11个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茂名水东湾新城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综合示范区便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当地以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科学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通过红树林修复、入海排污整治、水产养殖清理、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举措,使得水东湾入海河流水质持续达标,湾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正逐渐重现。

通过示范区建设,水东湾新城完成11.1千米岸线整治修复、4个魅力沙滩建设和34.6公顷滨海湿地恢复,有效改善和恢复了海岸带功能和生态环境,打造了中国第一滩景区到晏镜岭“两点一线”黄金海岸线。

示范区不仅恢复了碧海银滩绿林特色风貌,更成为“生态+旅游” 示范区,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与综合利用提供了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茂名样本”。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整治修复工作,茂名市的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截至2023年底,茂名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6.41%,位居全省前列。茂名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摘得“国字号”招牌并获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广东茂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目前中央资金已累计下达2.3亿元。

目前该项目已进场施工,正在加快推进,修复区域位于茂名市海岸带区域,将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62.49公顷,其中岸线整治修复长度19.511公里,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107.18公顷。通过岸线生态化8.708公里,岸线清理10.803公里,红树林营造86.90公顷,红树林修复18.12公顷,珊瑚礁修复2.16公顷,沟渠生态化改造4.047公里,湿地生态缓冲带修复48.06公顷,防护林修复107.25公顷,解决了该区域存在的红树林及珊瑚礁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砂质海岸侵蚀、沿海防护林退化、生态功能及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等主要生态问题,使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加强,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效增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重现“海”生态之瑰丽。

如今,电白区形成了“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山水人文协同共兴”的旅游格局,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水东湾海洋公园成为全省首批3个美丽海湾试点之一,茂名滨海公园、放鸡岛分别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岸、美丽海岛。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为纽带,晏镜岭、疍家墟、中国第一滩、浪漫海岸、放鸡岛等沿海景区串珠成链,形成了独具南海风情的滨海旅游带,当地还大力引入美食、文创、民宿、摄影、体育赛事等旅游业态,大幅拉升了城市吸引力。独具风情的海岸、海滩、海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站在水东湾红树林观景台上远眺,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与风电母港勾勒产业新弧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与海洋牧场托起"海上粮仓"……南海潮声里,茂名将奋力描绘绿色石化与蔚蓝海湾共生的美好图景,向着现代化海洋城市加速蜕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