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新观察 | 解码高州2024年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密码』

茂名发布 2025-03-20 10:50

2024年,高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提质、进中增效的良好态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9.78亿元,增长4.1%,获评省“百千万工程”考核创先类县市优秀等次,上榜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4年浙江大学“两山”发展百强县,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单位、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多项国家级、省级试点落户高州……

这座千年古郡如何在

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生态优先的

多维突破中破茧成蝶?

记者深入实地探访其

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密码”

工业突围: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赛道“平地起高楼”

没有工业的振兴,县域经济的腾飞就缺乏坚实的翅膀。当珠三角地区正经历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时,高州这座传统农业大县在工业领域上演了一出“双轮驱动”的好戏。

蒲康工业园鸟瞰图

传统产业涅槃重生

在茂名长信不锈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作业。这家14年的老牌企业,引进负离子真空镀等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原材料加工到表面处理的智能化生产,提升效率35%以上。这只是高州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的一个缩影。

2024年高州完成工业投资17.2%,工业用电量增长7.4%,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中财管道、佛山照明、国星光电等14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新兴产业抢滩登陆

在金山工业园,申菱环境作为佛茂产业对口帮扶协作的首个重大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仅用半年时间,体现了“高州速度”。以落实“一把手”招商带动全员招商,引进奇瑞汽车、大翔医药、美禾粮油等超千万元产业项目78个,协议投资总额113.2亿元。“反向飞地”园区引入企业17家,总投资121.2亿元,产值达14.8亿元。

产业平台提能增效

在蒲康工业园,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与智能化生产车间交相辉映。修编完善佛茂合作园各片区总体规划,大力打造金山高端智造、蒲康电子轻工、城东食品健康、石鼓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投入专项债券资金11.7亿元,完善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新增标准厂房21万平方米。

农业蝶变:

从“土特产”到“金招牌”,全产业链重塑竞争力

当工业发展风生水起时,高州没有忘记自己的“农业底色”,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增收,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产业集群育新机

在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园,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着土壤温湿度和果实糖分含量。这种智慧农业模式,将优质果率提升至85%。2024年高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92亿元,增长3.8%。新建高标准农田2300亩,粮食种植面积90.66万亩、总产量40.65万吨。连续举办五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推出全国首个荔枝AI“高智荔”,促进线上智能营销,入选省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十大成功案例。

中国荔枝博览馆

品牌建设闯新路

在城东农产品交易中心,采购商正在洽谈业务。“我们精心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好荔枝销售出口、电商、定制组合拳,实现‘小年’减产不减收。”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高州荔枝”品牌价值已突破120亿元,16家企业(21种产品)入选茂名“信”字号公用品牌。分界镇的储良龙眼、曹江镇的香蕉等特色农产品,也通过地理标志认证走向全国。

科技赋能拓市场

在分界镇“龙眼坊”文旅综合体,游客们正在体验VR采摘。这种“电商+定制+文旅”模式,让高州农产品从“枝头”到“舌尖”的距离大大缩短。2024年,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带动就业超3万人。

积极探索“文体+”“赛事+”“夜经济+”等新业态,柏桥“荔博园”、储良“龙眼坊”、滩底“农家院”火爆出圈。“村BA”“村K”等文体活动的火爆,更让乡村旅游成为新亮点。玉湖、古丁梯田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55.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32亿元。曹江高凉墟非遗文化节、石鼓“渔网文化节”等特色IP持续出圈,实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

高州“村BA”篮球联赛现场

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在高州分界镇杏花村举行

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如果说产业振兴是发展的动力,那么城乡融合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高州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用“匠心精神”打造美丽乡村,演绎着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中心城区“蝶变跃升”

站在潘州广场的观景台上,新城区的天际线尽收眼底。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更规划建设了海绵城市系统。2024年,“1+4+6”城市空间体系加速构建,10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老城区的改造同样令人瞩目。通过“拆违拆挡植绿”专项行动,21.76万平方米违建被拆除,新增绿化面积5.13万平方米。67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南关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完成,让这条“龙须沟”变成了“景观带”。

美丽圩镇“百花齐放”

沿着包茂高速行驶,广东首个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即将建成投用。根子、分界、泗水3镇融合发展,加强与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内外联动,打造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甜美果海”更加出圈出彩。分界镇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成效显著,石鼓镇的“渔网小镇”成为网红打卡地,曹江镇的“高凉墟”入选省级非遗旅游目的地。8个镇完成“七个一”建设,有了更加独特的“气质”。

即将交付使用的柏桥服务区

和美乡村“内外兼修”

在分界镇储良村,岭南风格的农房外立面整齐划一,生活污水通过生态处理系统达标排放。“我们采用‘村企共建’模式,强村公司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村支书介绍。2024年,44条典型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公路改造373公里,美丽农村路68公里。84.75%的行政村完成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1%。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的召开,是对高州乡村治理的最好肯定。

改革创新:

释放发展“乘数效应”,激活内生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高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澎湃动能。

国资国企“破茧重生”

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百亿元,达104.54亿元,增长34.37%,这组数据背后是高州国企改革的铿锵步伐。建总集团完成公司制改制,果乡集团在乡村振兴中崭露头角。创新采用“F+EPC+O”模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种“政府主导、国企运作、市场参与”的模式,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范式。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在高州市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见效,推出230个“一件事套餐”,平均办理时间减少49.3%,93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城通办”。全年净增经营主体1.1万户,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更是体现了政府刀刃向内的决心。

科技创新“强筋壮骨”

在益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生物制药技术。这家企业在2024年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与中山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0%,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加速,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生态优先:

绿美高州的“两山”实践

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高州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用行动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生态治理“铁腕攻坚”

在鉴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监测水质。2024年,高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连续五年河湖长制考核优秀。完成林分优化、森林抚育8.53万亩,建成6个森林乡村。“一年七个植树日”“有喜事来种树”等活动广泛开展,全民植树24.91万株,建成各类主题林超500个、绿美庭院8814户。“绿美广东竞风华”评选中,高州位列全省十强。

绿色经济“点绿成金”

在马贵镇的油茶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生机盎然。2024年新增油茶林3300亩,生态民宿、露营地近30家。“我们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让生态资源变成真金白银。”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储备林项目的推进,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成效初显,全年生态经济产值突破15亿元。

民生答卷:

幸福高州的温度与质感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高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一个个民生工程书写着温暖的答卷。

社会保障“兜牢底线”

在曹江镇敬老院,老人们正在“长者饭堂”用餐。2024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9704人,城乡居民社保、医保提标扩面。居家适老化改造1050户,建成13间“长者饭堂”。获评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市,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在广东高州中学,孩子们正在上创客课程。2024年,新建扩建学校5所,新增学位4280个,27所学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名校结对。高州市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与项目通过国家“双备案”,全国县级首家。省骨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与高州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冠名共建,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晋升“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治理“精准高效”

在高州市综治中心的智慧大屏前,工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控重点区域。2024年,安全生产事故下降15.6%,成功应对超强台风“摩羯”。基层社会治理八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6%。刑事立案数下降26.23%,破案率90.68%,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平安高州”建设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获评省综治工作优秀市。

从千年古郡到活力新城,高州2024年的发展实践,是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这里既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激情”,又有城乡融合发展的“诗意栖居”;既有改革创新的“破冰之举”,又有生态保护的“绿色答卷”。这座千年古城的“蝶变密码”,不仅属于粤西大地,更将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州经验”。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梁彩轻 通讯员 高综

海报/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刁爱惠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朱昭君 实习生林文夏

初审:柯柱基

审核:温国

来源:茂名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