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补凉:守护餐桌上的安全——记寮步农贸市场管理者钟灿杰

青年前线 2025-03-31 11:09

农贸市场的蜕变之旅

       2025年3月9日,东莞市寮步镇凫山村在晨曦中苏醒。

       小镇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街边早餐店热气腾腾,粤源农贸市场里人头攒动。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集市,喧闹的声音时刻提醒我:这儿是寮步,是东莞众多工业小镇之一,这些小镇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粤源农贸市场,我第一次见到钟灿杰。他当时正在蔬菜档口与商户交流经营经验,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看见我们,他微胖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后放下手中的蔬菜,快步迎了上来。几句寒暄后,钟灿杰开始介绍农贸市场的情况,主要提到了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方面的难题。

       “创业途径众多,您为何选择投身农贸市场管理呢?”我们跟随钟灿杰在农贸市场里转悠,东看看,西望望。他说道:“以前我妈带着我们四姊妹去城里卖小菜,那时市场环境很差,到处都湿漉漉的,卫生也不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市场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农贸市场环境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前几年,我筹集了一百多万,下定决心彻底解决农贸市场‘脏乱差’的问题。经过两年的升级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环顾四周,农贸市场灯火通明,热闹却不失秩序。市场环境整洁卫生,交易区规划科学,同类商品集中经营,鲜、活、生、干、湿、熟严格区分。钟灿杰一会儿拿起猪脚查看新鲜度,又在蔬菜摊挑选新鲜的青菜,不时地和商户们交谈。作为消费者,我们不但觉得他们标出的价格合理,部分农产品甚至比同类市场还便宜。

       农贸市场管理向来难度大,他们是如何做到管理到位的呢?钟灿杰说:“2023年3月,东莞市农贸市场品质提升领导小组验收专家对凫山粤源市场开展验收工作,我们首次通过规范型农贸市场验收标准,各项评分均达到市级品质提升验收要求。”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下,轻锁眉头。我们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市场偏僻入口处停着一辆小型电动车。一旁的市场管理员十分机灵,立刻将车挪到了靠边位置,通道瞬间恢复畅通,钟灿杰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我好奇地问他和员工的工作日常,他微笑着回答:“粤源农贸市场目前只有六名员工,大家几乎每天清晨四五点就开始上班。有的老员工自觉性很高,整天在市场里巡查,管理占道经营、缺斤少两等问题。”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商户和他聊上几句,但更多时候,他们都忙着招呼顾客。

       钟灿杰感慨地说:“我们市场只有六个管理人员,用的是最质朴的方法,全靠大家一腔热血。我们始终将心比心,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合理管理商户,避免他们遭受恶性竞争。”他和员工们坚持每天凌晨5点巡查市场,正因如此,市场才能秩序井然、氛围和谐。“2023年,我们投入一百多万对农贸市场进行重新设计、翻新农贸市场,但商户的租金并未上涨。我们一直秉持先舍后得的理念,讲信用,维护市场秩序。商户和群众遇到问题都愿意找我们,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解决,大家都把我们当成‘定海神针’。”

从山区少年到市场管理者

       “出来混都是啃骨头,没有现成的肉吃。”谈及选择农贸市场管理这份事业的缘由,钟灿杰向我们讲起了他那曲折的人生经历。此时,屋外忽然传来一声春雷,天空飘下了些许细雨,我们将谈话地点转移到市场管理办公室。办公室里,一张古旧的长条形茶台上放着一盒荔枝干,我忍不住尝了一颗,十分甜。屋内清风徐来,温度宜人。眼前这位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的市场管理者,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亲和力十足。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名军人。我们从几颗荔枝干开始,聊起了他的人生故事。

       七十年代的郁南山区风景秀丽,但土地贫瘠,除了荔枝和巴戟,其他农作物产量都不高。巴戟虽可入药,却会破坏土壤生态结构,因此当地人大多选择种植荔枝树,钟灿杰的父母也不例外。

       “我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小时候,村里有一百多棵荔枝老树,我家就有六棵。那时荔枝由政府收购,价格高时能达到三四元一斤,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当时猪肉才八毛钱一斤。一棵黑叶荔枝树常年挂果,少则三四百斤,多的时候能有七八百斤。荔枝成熟时,我们会把床搬到荔枝树下,通宵守着果实。”钟灿杰的父母是朴实憨厚的农民,养育了五个孩子。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虽然大字不识,却盼着孩子们能多读书,今后不再受父辈同样的苦。在粤源市场管理办公室里,钟灿杰点燃一支烟,陷入了对童年的回忆。

       “可惜我不是读书的料!”他弹了弹烟灰,话锋一转,“既然读书这条路走不通,我就得另外找条路。”

       1995年,18岁的钟灿杰应征入伍,奔赴云南戍边。三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更培养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雷厉风行的性格。在部队里,他还参与了政治学习,提升了文化交流和沟通合作能力。“当兵最大的收获就是磨炼了意志,让我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2015年,钟灿杰在东莞虎门接手第一个农贸市场——果利来,通过努力扭亏为盈,经营状况良好。2020年,寮步镇的一位老板看中了他在虎门农贸市场的管理团队,聘请他来寮步做市场管理。“当时这里的几个农贸市场几经转手,开了四次都没能成功经营起来。我向老板承诺,如果招商成功率达不到80%,不收佣金!这也是逼自己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此后,钟灿杰和他的团队白天深入各个市场,了解摊贩经营状况,以优惠的租金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商户入驻,没日没夜地忙碌,一心要把凫山村接手的第一个市场打造成样板。

风雨中坚守“菜篮子”

       粤源农贸市场顺利开业,运营逐渐步入正轨,各项指标稳步增长。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开业仅一个月,市场管理处就接到了关停通知,原因是部分商户的经营许可证尚未办理下来。从事市场管理十多年,钟灿杰从未受到如此严厉的警告。但他骨子里就不服输,怎能轻易放弃?当晚,钟灿杰辗转难眠。第二天,他独自前往镇工商管理办,找到以前的老领导,恳请延期两天,承诺一定补齐所有手续。接下来的两天,他带着商户在各个政府部门奔波,马不停蹄地补办手续、办理证件,最终成功化解危机,让这个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人口密集的农贸市场得以继续经营。

       我笑着问他:“您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赚到的?”他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说:“怎么讲呢?就没有第一桶金。因为我管理的这几个市场经营状况一直很好,营业额持续在增长……”我又问:“当前这个市场的营业额大概多少?”钟灿杰没有直接给出具体数字,继而淡淡地说起:“粤源农贸市场共有三百多个摊位,其中家禽肉食档口有一百多个,其余是蔬菜水果档口。”也许是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他解释道:“东莞的菜市场上午并非交易高峰期,主要是原住民买菜,交易额相对较低;下午和傍晚,下午和傍晚打工仔都下班了,会来市场买菜,还有各餐饮店会来这里采购,那才是肉菜交易高峰期。”

       我不禁感叹:“如果中国能多一些像寮步镇这样的‘菜篮子’,多几个像钟灿杰这样用心守护老百姓‘菜篮子’的人,大家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肯定会大大提升!”

       采访结束后,钟灿杰匆匆与我们告别。之后,他又前往角社农贸市场巡查。在寮步镇,他管理着两三个这样的农贸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他目前还在家乡郁南投资养殖业,从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加工,默默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我远远地看着他的背影,只见他身着得体的黑西装,看见他,我仿佛看见了一代人,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在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在东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作者简介

       清补凉,本名饶晓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

       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健康地活着—广东省乡村医疗振兴见闻》获2023年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点扶持,《一袭白衣做铠甲》获广东省卫生健康促进会征文二等奖。

       作品《山水画》《晚归》《栀子花》《微信之乐》《干塘记》《生蚝之恋》《双城记》《方圆十里》等40多篇刊发《时代报告》《中国作家》等媒体、杂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