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认真研读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求是》2506期)这篇文章,深刻领会到其内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虽然文章主要聚焦经济领域,但其中的守正创新精神、全面协调发展理念,与文艺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文艺领域,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还是下里巴人的民间文艺,都应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拥有一席之地,相映成趣,共同繁荣。这也为我们湛江文联的文艺工作照亮了前行道路,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湛江文联各文艺领域成果丰硕,独具特色。譬如:民间文艺领域,遂溪醒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是湛江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如95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祖杰通过不断钻研创新,研发出迭代3代的“灯光狮”,不仅在国内“出圈”,还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通过短视频和电商平台,顺畅地让遂溪醒狮的文化风采舞出本土,走向世界。这也极大地提升了湛江民间文艺的影响力;在音乐方面,湛江本土音乐融合了海洋文化、民俗风情、红树林之城等元素,创作出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展现出了港城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领域,湛江的文艺工作者联合中歌艺术学院等高校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创作出了国家级非遗人龙舞、湛江钢铁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舞蹈作品,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舞台上绽放光彩。作家协会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承借《湛江文学》刊物平台,组织“到人民中去”等各类采风创作活动和作品研讨会,积极扶持作者创作,会员出版、编辑的文学作品集众多。日前,全省地级市中,湛江获评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人数仅次于广州、深圳,在全省其他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去年作家陈雁喜获鲁迅文学奖,陈华清作品《鹭舞红树林》是国内首部保护红树林主题的长篇儿童小说,喜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周有德的散文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其他多名作家的精品力作近2年荣获省级以上文艺部门常设奖项二十多人次。书法和美术领域同样佳作频出,他们以湛江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为创作源泉,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展现了湛江的独特风貌。
然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文艺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AI数字化时代未来已来,文艺创作和传播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将“两个毫不动摇”中蕴含的创新、协调、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机融入文艺工作中,科学推动湛江文艺工作守正创新。
在守正方面,我们要坚守文艺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湛江本土文化。民间文艺要再进一步深入挖掘遂溪醒狮、雷州石狗、雷剧、飘色等非遗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民间文艺成为凝聚湛江人民精神力量的纽带。音乐创作要继续立足湛江特色,挖掘本土音乐元素,创作出更多反映湛江人民生活、展现湛江精神风貌的作品。舞蹈创作要传承湛江的民俗舞蹈特色,进一步展现港城红土地域文化魅力。作家们要以湛江的历史、现实为创作素材,“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书法和美术要坚守传统技艺,找准主题以艺术形式展现湛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
在创新方面,我们要积极拥抱AI时代,运用跨界思维,促进文艺与科技的融合。在民间文艺中,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AI技术,如开发醒狮相关的AR、VR体验产品,让观众更沉浸式地感受醒狮文化的魅力;音乐创作可以借助AI音乐创作工具,探索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同时利用数字音乐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舞蹈领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结合AI编舞技术,创新舞蹈编排;作家们可以尝试与AI协作创作,开拓创作思路,利用网络文学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读者;书法和美术可以通过数字艺术展览、线上创作分享等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利用AI绘画技术进行创意启发,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同时,加强各艺术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如举办融合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元素的文艺活动,打造综合性的文艺盛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通过拓宽思维,守正创新,湛江文联的民间文艺、音乐、舞蹈、作家、书法、美术等艺术领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让湛江文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在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践中贡献我们应有的文艺力量。
撰文:郑克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