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达36.77万,位列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第4位;死亡病例31.65万例,位列各种癌症死亡病例第2位。提升肝癌患者救治效果,亟须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治疗手段。
10月16日,广东省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举行钇90(Yttrium-90)术前评估及钇90手术观摩活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朱康顺教授表示,该手段通过将带有放射性核素钇90的微球输送到肝脏肿瘤内部,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有效杀伤和消灭它们,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参访医生观摩钇90手术
参访医生观摩钇90手术
肿瘤完全坏死率达84%,有望实现根治
68岁的陈先生在一次体检后发现了8厘米的原发性肝癌。经过术前评估等一系列检查流程后,他在广医二院接受了钇90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朱康顺教授及治疗团队在陈先生的股动脉处进行了局部麻醉和穿刺,通过微导管技术将数百万个带有放射性核素钇90的微球直接输送到肝脏肿瘤内部。这些微球在肿瘤内部释放高能量的β射线,能够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
陈先生在清醒状况下完成了手术,术后也没有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接受钇90治疗3个月后,检查显示其肝部肿瘤大小已经等同于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且钇90覆盖范围内病灶没有活性,肿瘤及侵入血管的门静脉癌栓坏死明显。
朱康顺教授指出,钇90所释放的β射线会破坏肿瘤内部的血管内皮,阻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给,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活性。
他援引国外已有的临床数据指出,单个小于8厘米的肝脏肿瘤经过钇90治疗后,其完全坏死率达到84%,且治疗效果可以维持6个月以上。“这也意味着一些肝癌患者有望借此得到根治。”朱康顺教授说。
微球粒径20至60微米,微创精准触达病灶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当前临床上已经具备多种肝癌治疗手段。朱康顺教授认为,与传统的外科手术,以及近年来开展较多的介入栓塞等相比,钇90治疗有其独特优势。
传统外科手术对肿瘤的形态、位置,以及肝脏的状况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他指出,如果肿瘤生长过大或不规则、肝硬化严重,或患者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则难以开展手术治疗。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选择开展介入治疗,通过栓塞的手段堵塞肿瘤供血血管,“饿死”癌细胞。然而,肝脏再生能力极强,在主要肿瘤供血血管堵塞后,往往又会自动生成其他血管,继续给肿瘤供血供养。
“就好像面对一座大楼,栓塞只能堵住大楼的几个门,切断营养供给,但房子里面肿瘤还可能另辟蹊径得以生存。而钇90则相当于进入到了房子的内部,将肿瘤细胞精准消灭。”朱康顺教授说。
朱康顺教授讲解钇90手术后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
朱康顺教授讲解钇90手术后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
此外,因为微球的粒径仅有20至60微米,治疗过程中患者无需承担过大的创伤和疼痛,术后发热等症状也大大减少。
但朱康顺教授也强调,肝癌治疗没有所谓的唯一最佳手段,钇90手段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救命稻草”。面对高危复发及转移的恶性肿瘤,仍应科学评估患者情况后,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外科、放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
半衰期不到3天,不会对外界产生放射影响
然而,钇90作为放射性核素,是否会对患者自身健康器官组织、周围人群和环境造成影响?
朱康顺教授解释说,钇90的穿透距离约为2.5毫米,能够快速、集中释放能量,使肿瘤细胞死亡。在这过程中,射线不免也会对肿瘤临近的肝脏组织产生影响。但相较于传统外放疗治疗中因人体呼吸移动等造成的对正常器官组织的影响,钇90内放射治疗的损伤已经大大降低。
同时,他也表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肝脏通常需要占自身标准化肝体积的30%以上。“术前我们会研判患者是否有充足的剩余肝脏,这是能否开展钇90治疗的重要参考之一。”
此外,朱康顺教授指出,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同理,为了减少残留、降低复发风险,治疗过程中除了消除肿瘤本身,还需要去除肿瘤周围部分肝脏组织。而钇90治疗恰恰模拟了外科手术的这一技术,从而才可能实现根治性的治疗。
至于对外界的影响,朱康顺教授说,钇90的半衰期只有64.1小时,即不到3天的时间。在植入患者体内64.1小时后,其放射性自动衰减一半,最终衰变后产物是对人体基本无害的锆90。“术后的最初3天,我们要求患者留在病房内。但测算显示,即使是在这一阶段,在保持1米距离的情况下,钇90辐射剂量也仅与坐飞机相近,不需要过分担心。”
采写:南方+记者 陈子阳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通讯员 许咏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