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郊野邂逅诗与远方,阳明古郡近悦远来丨河源郊野经济调查⑥

作者 黄敏立 2024-12-18 15:37

编者按

郊野经济,也称为城市郊区经济。在快节奏生活工作背景下,不少城市居民将郊野绿色空间作为沉浸式休闲、在地化体验和周边“微旅游”的重要选择。

河源不但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还是环大湾区一线城市,已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近年来,河源积极探索发展郊野经济,不断丰富文旅消费体验,提升产业能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为深入挖掘河源各地在发展郊野经济方面的经验做法,助力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推出“河源郊野经济调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00:39

和平大坝镇水背村百香果种植示范园

和平县位于东江上游、九连山腹地,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厚重,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享有“阳明古郡、温泉之都”美誉。

近年来,和平县依托独特的文旅资源,大力发展郊野经济,先后打造“古树缘”生态农业文旅休闲综合体、翠山竹海森林公园、虎竹嶂梯田花海等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郊野经济发展之路。今年国庆假期全县接待游客19.5万人次,同比增长24%,文旅融合亮点纷呈,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 受访者供图

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  受访者供图

打造农旅综合体

填补县城近郊乡村旅游空白

走进大坝镇水背村荷花基地,村民正在平整翻犁后的土地,不久,这里将种满郁金香,春节前后,广大游客即可在水背村邂逅浪漫郁金香花海。

水背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有先秦遗址16处、古村落8处,是明朝巡检司旧址所在地,素有“千年水背 阳明客乡”之美誉。同时,作为和平县城新城区的郊区,驱车10分钟即可到达,水背村区位优势明显,古村落和新业态在此交织,使之具备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天然优势。

游客在大坝镇水背村采摘葡萄。 张浩森 摄

游客在大坝镇水背村采摘葡萄。  张浩森  摄

近年来,水背村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将黄金百香果作为主导产业,引进广东古树缘生态农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该村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古树缘”生态农业文旅休闲综合体,创新性开辟田园花海、儿童游乐、动物观赏、亲子采摘、野炊露营、研学实践、特色餐饮等特色园区项目,填补和平县城近郊乡村旅游的空白。

如今,“古树缘”生态农业文旅休闲综合体已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量达50多万人次,还带动当地6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3000多人次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多万元,实现企业增效、村集体增收、村民增富的“三赢”目标。

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受访者供图

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受访者供图

同时,水背村围绕“千年古村”“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等村情特色,实施休闲长廊、阳明广场、沿河步道、荷花观赏栈道、古榕树广场等22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王阳明研学馆、王阳明巡检司修复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文旅吸引力。该村先后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等荣誉。今年1月—9月,水背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8万元,预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全力跑出典型村培育加速度。

翠山竹海森林公园。 受访者供图

翠山竹海森林公园。  受访者供图

依托竹林资源

谋划全域竹文旅发展蓝图

今年国庆假期,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上陵镇翠山竹海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公园所在地翠山村车水马龙,游客络绎不绝。

翠山竹海位于上陵镇翠山村,方圆30多平方公里成片毛竹林独特,覆盖率高达83.5%,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林,素有“华南最大的天然氧吧”“绿色海洋世界”“岭南竹海”之称,是和平县新八景之一,常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依托丰富的竹资源,上陵镇以翠山村为中心,打造翠山竹海森林公园,着力打造国家森林公园,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谋划全域竹文旅发展蓝图。

翠山竹海。 受访者供图

翠山竹海。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翠山竹海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725亩,总投资1139万元,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美丽乡村”五种主题体验,建设一条全长6.15公里且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竹林绿道。公园配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登山步道、古驿道、观海亭、天梯栈道、休息广场、入口标识及宣传展板等基础设施。每年至少可接待2万名游客,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关联产业年增收约200万元,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约40个,助力完善当地旅游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每年增加翠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0万元。

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田园风光。 受访者供图

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田园风光。  受访者供图

与翠山竹海森林公园相邻,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农场里,种满猕猴桃、鹰嘴蜜桃、蜜柚、脐橙、四季蔬菜,放养鸡、鸭、鱼,远处还建造设置了小水库、小足球场和演艺台、田园学社,一幅自然生态与现代化气息完美融合的美丽乡村景象映入眼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农场已经成为集生态农业、亲子体验、旅游观光、露营垂钓、户外拓展为一体的综合型体验式农场,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累计带动176户村民脱贫致富。

虎竹嶂梯田花海风景区。 受访者供图

虎竹嶂梯田花海风景区。  受访者供图

以创新思维为笔

全县文旅新业态多点开花

春天看梯田花海,夏天赏莲花品莲子,近年来,礼士镇成为游客休闲好去处。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礼士镇打响“梯田花海 荷香礼士”文旅品牌,加快了农旅康养小镇建设步伐,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礼士镇虎竹嶂梯田花海总面积3500余亩,依山势犁出千亩梯田,种植了樱花等近二十种观赏花卉,打造层次分明、七彩斑斓、立体、自然的彩色画卷。风景区内设民宿、餐饮、婚纱摄影等多种消费场景,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型观光区。该镇三联村依托天然荷塘,打造了“十里荷花”田园休闲观光园,形成种植、采摘、销售一体的“莲产业链”,全面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仙女灵石美景。 陈永生 摄。

仙女灵石美景。  陈永生  摄。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和平县以创新思维为笔,资源禀赋为墨,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阳明镇加强对仙女灵石及其周边历史遗迹的保护,结合绿美生态工作,提升通往仙女灵石景区的道路等级,在道路两旁栽种樱花、红枫、黄花风铃木等2220棵绿化苗木,形成了8公里碧道乡村绿化示范点,为风景区增绿添美。

东水镇积极挖掘增坑特色民俗文化、新坪千年雅榕、上坝农民画、大田东江景色等优质资源,打造雅榕古树公园、建设东江画境美丽乡村产业园、浰江亲水步道,在全镇串联起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链条。

东水镇雅榕古树。 受访者供图

合水镇兴径村打造“玫花缘”农耕文化体验园,将当地红色文化、非遗民俗、自然风光等元素融入民宿的设计建造中,形成集民宿、餐饮、团建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项目成功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8万元。彰洞村“福和生态园”田园综合体项目盘活撂荒林场380亩,打造种、养、吃、住、游一体的文旅基地。

林寨古村郊野景色。 朱德富 摄

林寨古村郊野景色。  朱德富   摄

林寨镇林寨古村拥有“全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现仍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东最美古村”等荣誉称号。

作为县内唯一的“国家级4A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热水镇热龙温泉度假村在环境、水温、水量、医疗保健功能等方面均属行业一流,被誉为“岭南养生第一温泉”······

鸟瞰九连山下的热龙温泉度假村。 受访者供图

鸟瞰九连山下的热龙温泉度假村。  受访者供图

如今,和平正扎实推进农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塑造文旅改变乡村、乡村反哺文旅的正向循环,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动能。全县农文旅示范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增强了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文字: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邓燕琴

视频:张浩森

策划:魏金锋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