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日前,淡水街道党工委书记文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淡水作为惠阳的中心城区,将牢牢把握深惠协同发展区中的角色定位,主动担当、靶向发力,围绕城市经济、城市提能、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抓好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改革理念,以做优服务业为工作重心,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为惠阳区打造“智造高地 活力惠阳”贡献淡水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蓝图,吹响了改革再出发的冲锋号。文震表示,淡水作为惠阳中心城区的城市定位,将紧密结合实际,增强发展动力,调动发展潜力,焕发发展活力。
做优做精传统生活服务业 焕发城市新活力
每当入夜,位于淡水星河一路的红桥夜市灯火通明,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浓浓的城市烟火气扑面而来,来往食客、游客络绎不绝,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作为淡水目前最大的夜市,红桥夜市入驻的摊位和商铺共计160余家,带动就业近千人,为夜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桥夜市的火爆,是淡水街道聚焦经济发展,持续激发新活力的缩影。同样如火如荼的,还有在建设中的坝尾街改造项目。目前该项目沿街商铺外立面改造基本完成,灯光亮化改造正在进行,预计年底竣工。届时将打造成集时尚与传统、惠阳名优特产展示、客家美食品尝、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元化“网红街区”。
“目前淡水传统生活服务业有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等,但是缺乏一个大型现代的商业综合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生活消费场景,打造夜经济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文震表示,为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淡水街道下来将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行动,抓好“全时段、多形态”的商贸建设,深入融合“文化+旅游+商业”发展链条,充分挖掘淡水的老城魅力,促进形成新商圈促老城活力、老城文旅带动商圈提升的新模式。同时以有限土地资源做优做精产业园区,加快深惠产业合作共建、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打造深圳优质产业外溢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聚焦城市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淡水街道牢牢抓住机遇,将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将全会精神贯彻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今年,淡水街道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推动城市面貌与居民幸福感双提升。基础设施方面,该街道高效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二期)、淡水东区域整治、凤凰山公园提升及多条道路优化,从管网、建筑立面到公园、道路全面升级,刷新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上,新增第五幼儿园,优化教育服务;加速第一、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特别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底即将投运,满足医疗需求。此外,针对停车难题,淡水规划新增25处公共停车场,预计新增停车泊位约5200个,并结合4条内街小巷的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居民出行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文震介绍,下来,淡水街道将持续发力,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三期)及消防、供水改造,总投资2.2亿元,预计2025年全部竣工,致力于构建便捷、高品质的居民生活圈。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助推城乡协同发展
当前,淡水街道正积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明确定位、补齐短板、凸显特色为策略,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通过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激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启城乡协同发展新篇章。
在镇村面貌提升方面,淡水街道重点打造洋纳精品村,实施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目前,洋纳村已完成入口、口袋及休闲公园建设,道路、停车场及建筑外立面升级,并新建雨污分流与三线整治。同时,迎宾大道转角公园、高速出入口拓宽、人民公园碑廊修缮等“七个一”项目也顺利完成,结合本地特色,完成了锦绣园生态公园、桥头市场及淡水河美丽河道建设。“我们通过道路的提标升级、公园绿化、停车场、文体设施等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加城市吸引力。”文震表示,淡水街道将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将城乡融合发展绘就成壮丽的“实景图”。
记者|黄雯婷 李丹丹 编辑|黄丽珊 骆岸里(实习生)
一审|黄甲安
二审|董晓健
三审|管旭泉
原创 转载请注明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