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徐闻的不解之缘

2024-09-03 13:00

“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一首《徐闻留别贵生书院》离别诗道尽了汤显祖对当时尚未建成的贵生书院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徐闻的无限眷恋。

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座丰碑,历史上他曾被贬徐闻,任添注典史。在徐闻的岁月虽短,但是在这期间他深受当地风土人情的熏陶,其文学创作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而徐闻也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基因的影响下,成为湛江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贵生书院屋檐下的画展现“临川四梦”的情境。 南方+ 杨川 拍摄

贵生书院屋檐下的画展现“临川四梦”的情境。  南方+ 杨川 拍摄

深植贵生文化基因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明豫章(江西)临川县人,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等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著有“玉茗堂四梦”,即传奇《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

学生参观汤显祖的雕像。 南方+ 杨川 拍摄

学生参观汤显祖的雕像。  南方+ 杨川 拍摄

汤显祖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触犯了当时的皇帝,于是被贬为徐闻县的添注典史,徐闻也成为汤显祖人生之旅的一个重要驿站。

到达徐闻的汤显祖,了解到当地科教落后的现状,就产生了创办书院的想法,从理念上教化民众,开启民智,培育人才。于是,他和时任徐闻知县熊敏共捐资俸,在古县城内西门塘畔创办了一所书院,命名“贵生书院”。所谓贵生,正如汤显祖所说“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贵生书院、 南方+ 杨川 拍摄

贵生书院、  南方+ 杨川 拍摄

汤显祖在徐闻的日子里,不仅致力于贵生书院的建设,还深入民间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徐闻多个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或诗文,在海安镇白沙湾就有石刻诗文为证:“东望何须万里沙,南溟初此泛灵槎。不堪衣带飞寒色,蹴浪兼天吐石花”。他将这些所见所感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使其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具人文关怀。

在徐闻期间,汤显祖还写下了《贵生书院说》《明复说》等文章。其中《贵生书院说》以“君子学道则爱人”为宗旨,对当时开启民智起到一定的作用。

百年书院翰墨飘香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汤显祖改任遂昌县令,不久后徐闻乡绅来信告知贵生书院落成,汤显祖收到消息后立马回信:“闻贵生书院成,甚为贵地欣畅。”勉励徐闻民众要坚持办好书院,培育人才。

贵生书院内的古井“梦泉”。 南方+ 杨川 拍摄

贵生书院内的古井“梦泉”。  南方+ 杨川 拍摄

汤显祖在徐闻虽然只逗留了几个月,但他点燃的文明之火却在历史长河中照亮了徐闻。徐闻人民根据汤显祖的故事创作出了雷剧《贵生情》《牡丹亭》,不仅让徐闻市民得以一睹传统戏剧的魅力,也让汤显祖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这些演出不仅在徐闻受到热烈欢迎,还远赴他乡,将雷剧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在徐闻这片土地上,汤显祖的足迹早已化作历史的印记。然而,贵生文化却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贵生书院历经风雨,几经修缮,至今仍屹立于徐闻县城,成为大家旅游、学习的宝地。

贵生书院四合院式庭院布局彰显浓厚古典雅意。 南方+ 杨川 拍摄

贵生书院四合院式庭院布局彰显浓厚古典雅意。  南方+ 杨川 拍摄

如今的贵生书院,依然古木参天,绿意盎然,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四合院式庭院布局彰显浓厚古典雅意,石碑上饱经风霜的文字记载着令人动容的故事。

汤显祖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基因,不仅在徐闻得到了传承,更在湛江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诗人、学者慕名而来,研究汤显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试图从这位伟大戏剧家的智慧中汲取灵感。

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

南方+ 杨川 拍摄

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p><p>南方+ 杨川 拍摄

汤显祖的故事也在徐闻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徐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徐闻学子,还是普通市民,一直以来都努力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提升。贵生文化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撰文/摄影】杨川

编辑 林日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