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绘和美城乡画卷 续产业强市华章丨奋进百千万 聚力新突破

南方+  2024-11-26 13:42

时已入冬,揭阳大地依然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春华秋实,经过三个季节的全力耕耘,揭阳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2024年一至三季度,揭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5.87亿元,同比增长5.3%,经济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14.74亿元,同比增长10.2%。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凝聚着揭阳上下久久为功的努力。今年以来,揭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全市工作的总抓手,统筹力量资源,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苦干实干,加快建设产业强市、和美揭阳,经济实现“质”“量”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让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成效惠及千千万万老百姓。

聚链成群 县域经济展活力

县域经济要振兴,必须做强特色产业。“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揭阳着力推动绿色石化、海洋产业两大产业集群成形成势,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惠来地区是两大产业集群的主阵地。位于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设计规模达2000万吨/年炼油+260万吨/年芳烃+120万吨/年乙烯,2023年投产以来完成产值超1900亿元。今年截至11月11日,乙烯产量突破120万吨,提前50天达到设计规模产量。揭阳以广东石化项目为“超级链主”,吸引了巨正源、伊斯科、纳塔等石化下游强链主产业项目落户,力争实现基础化工产品就地供应、隔墙转化,打造“一超多强”产业新格局。

依托惠来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与沿海水深条件,惠来临港产业园“一园多区”产业平台乘势而起,推进港口与码头建设,满足海上风电开发与海工装备制造需求,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入园集聚。近期,园内的揭阳亨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海洋软管智能化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的1500米深水高压8英寸混输软管核心指标较目前国产海洋软管翻了3倍。目前,惠来临港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7家,投资超600亿元,年产值超120亿元,惠来县域经济实力从根本上实现提档升级。

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揭阳绿色石化产业链的“超级链主”。揭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揭阳绿色石化产业链的“超级链主”。揭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惠来经济的蝶变是揭阳全域协调发展的缩影。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为核心,融合惠来临港产业园、揭阳高新区,揭阳着力打造“一核双区”主平台,连同莞揭合作区,建设县区产业合作园,承接产业有序转移。聚焦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引进万洋集团建设高标准工业厂房,建立揭阳市产业创新联盟和八大创新平台,推动成立揭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阳市海上风电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榕江实验室新材料加工应用中试基地等重大科创平台建成运营。

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源源不断地引入“活水”,揭阳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定期发布招商引资“三张排行榜”(签约项目、开工项目、投产项目),氢能关键设备制造、东粤化学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建成后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揭阳上报签约项目37个,投资总额239.65亿元,广东蓝水深远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明星项目代表在会上领奖,东粤环保企业总部项目被纳入现场签约项目。

如今的三江大地,聚链成群,百业兴旺。绿色石化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海上风电五大部件全要素全链条聚集,金属、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揭阳成为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制造业高地的同时,揭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7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预制菜“十大名菜”,“惠来五宝”在中国首届县域品牌擂台赛20强决赛中获铜奖;电商物流产业发展迅猛,普宁上寮电商园、揭西棉湖百欣电商产业园等相继崛起,全市快递业务量保持全国前五、全省前三,有力带动乡镇青年就业与农民增收。

锦绣城乡 美丽家园人人享

“没想到揭阳一夜之间变成了旅游热点城市!”今年国庆黄金周,揭阳各地开启了“人从众”模式,大街小巷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市民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发出惊叹。

今年以来,揭阳持续擦亮“文明揭阳”“文化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以更优的城市环境、更高的文化品位、更好的人文素养,助力揭阳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揭阳市国防教育图书馆两年来接待读者超132万人次,市区4个进贤书房投入运营,揭阳新华书店进贤书城获全国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称号……“处处可读、人人可读、时时可读”氛围浓厚。在榕城区的揭阳古城,特色民俗文化巡演展示了青狮、舞龙、英歌等非遗项目,“我为祖国唱支歌”群众文艺晚会、“多彩非遗 幸福生活”非遗展示活动、“跟着赛事游揭阳”、“书香揭阳”大讲堂、“进贤故事会”等活动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一场“文化旅游体育嘉年华”。在揭西县棉湖古镇的解放路,市民与游客摩肩接踵,徜徉在灯火璀璨的骑楼步行街拍照“打卡”,品尝无米粿、肉脯等特色小吃,观看金狮等非遗表演,沉醉在潮客风情中流连忘返。

揭阳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传承不息,保存着揭阳古城、洪阳古城、靖海古镇、棉湖古镇等古城镇。揭阳持续推进美丽圩镇建设,以“5+1”(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秩序整治、风貌提升、绿化美化+产业建设)工作思路系统推进镇村建设,首批4个全省“典型镇”(揭东区埔田镇、普宁市里湖镇、揭西县棉湖镇、惠来县隆江镇)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提升,第二批18个典型镇加快培育,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扎实推进,35个乡镇获评2023年“广东省卫生乡镇”。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揭阳市区展现绿美新貌。揭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揭阳市区展现绿美新貌。揭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镇换新颜,乡村展新貌。揭阳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创建典型村为抓手,统筹推进治污、治水、治厕、治房、治绿、治风(风俗)“六治”,“干净整洁村”实现全覆盖,73.8%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185个村获评2023年“广东省卫生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带22条。

为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揭阳持续推进绿美揭阳生态建设,用好“我为家乡种棵树”小程序,上线“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925个,多渠道募集资金约1.5亿元,县镇村绿化累计植树超过205万株,建设揭西县塔头镇旧住村绿美生态乡村公园、惠来县石碑山滨海绿美景观带郊野公园等8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绿美广东优质苗木储备基地(粤东片区)和4个保障性苗圃基地,全市储备苗木700多万株。绿水青山与碧海蓝天的“组合图”已然成为广大城乡的统一“背景墙”,“我家就在森林里”从愿景变成现实。

随着古城活化项目和绿美行动在揭阳全域推进,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粤东古邑一跃成为外地游客心之所向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揭阳市游客总量达到165.03万人次,其中外地入揭游客126.58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4.64%;过夜游客58.01万人次,游客过夜率35.14%,揭阳文旅市场呈现“热辣滚烫”的喜人发展势头。

服务民生 美好生活有品质

揭阳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教育与医疗是民生的两大重点。揭阳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去年来实施教育项目572个、医疗项目226个,通过“县管校聘”“县招县管镇用”招录基层教师2166名、医疗卫生人才1793人,优化整合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133所,新增公办优质学位6.5万个,新增三级公立医院3家、省级重点专科5个,新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推荐标准8家、国家基本标准15家。开发“揭健通”小程序,整合居民个人诊疗信息、全市医疗资源信息、药品快递到家等便民服务功能,全省唯一实现全流程就诊,注册量超过38万人。统筹抓好城乡养老服务,投入运营5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推动10个镇(街)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延伸建设354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今年7月,揭阳的医疗与教育基础设施开出了“并蒂花”。惠来县中心医院以“三级甲等”为标准开工建设,规划床位800张、最高可容纳1280张,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惠来县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月,普宁市潮实高级中学(筹)工程在普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落成,将提供2100多个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补齐园区公共服务短板。

以民生实事为抓手,揭阳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功能配套等257个项目。实施县城通乡镇、通产业园区、通高速公路出入口“三个方向”道路共49个项目改造提升,新(扩)建污水处理设施5个,榕城区中部、北部2个水质净化厂建成通水,全面推进燃气“建管”“采售”分离模式改革,市区居民用气价格区域最低。

服务民生的同时,揭阳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三个最”工作(聚焦群众和企业最关心的高频事项,用群众最容易听懂的语言告知什么能办、怎么办,以最便捷的方式办理),创办“急难愁盼我来办”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完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市“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603项,办事时限平均压缩83.7%。扎实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三张清单,组织开展失信人员、失信企业“清零”行动,推动揭阳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排名从2021年底第255名提升到2024年8月份第92名(列全省第7名)。

数读

2024年前三季度:

●揭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825.87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规上工业增加值443.4亿元,增长12.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92.02亿元,增长28.7%

●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3.3%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3%

●项目投资增长9%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9.1%

●民间投资增长18.8%

●进出口总额173.3亿元,增长8.8%;其中进口83.7亿元,增长31.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24亿元,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37.68亿元,增长28%

特写

壮大集体经济 榕江两岸呈现村美民富新图景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揭阳市榕城区以五大行动为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村庄治理“强”起来。

走在凤美街道塘埔村,黛瓦白墙错落有致,红花绿树交相辉映,欢声笑语随处可闻。塘埔村是远近闻名的“工业村”,全村形成了家用电器、模具、塑料、鞋类四大支柱产业,集聚了300多家企业,其中有30家规上企业,此外还有200多个家庭作坊、1000多家电商商户,吸引了1万多外来人口在此就业。为擦亮文旅名片,今年以来,塘埔村对塘埔官渡公园、湿地公园、儒家文化公园等三大主题公园与周边农房外立面进行升级改造,并打造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塘埔体育广场,承办揭阳市、榕城区两级多场乡村篮球赛(村BA)。如今,塘埔村节假日人流量超2万人次/日,“夜经济”顺势激活,将游客“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仙桥街道西岐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为了让村民在古村落里享受现代化生活,西岐村以西岐老寨为起点,串联沿街公园节点,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提升,塑造潮汕农房特色风貌。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对古村落的保护、修缮与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推动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如今,古寨每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为进一步释放镇村发展活力,榕城区注重抓好“人”这一根本要素,创新推行村“两委”班子“四色工作法”,以“绿”“黄”“橙”“红”分析研判定级,逐步建立起村(社区)干部信息库。同时设立经济发展绩效奖和质量效能奖,从每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奖励村“两委”干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形成强劲内生动力与良性循环。

2023年,榕城区161个行政村平均年集体经济收入为124.83万元,其中超过500万元的有5个,超过100万元的有65个。榕城区激活“人地钱”三大要素,推动集体增效群众增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成为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的10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之一。

案例

改革创新

凝聚众力加速跑

在落实“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揭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进行新机制、新体制建设,努力闯出最适合揭阳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法,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揭阳智慧”。

揭阳聚焦构建县域产业发展、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两项动力机制”,谋划推进10个领域59项重点改革任务、15项培育项目。实施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村级集体经济权益与村(社区)干部待遇挂钩激励机制两大改革举措。揭阳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型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获评全省工业稳增长“优秀”县(区)。深入开展警务综合改革、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农民集中式住宅建设等4项国家级、10项省级改革试点,相关做法获推广。

围绕提高基层干部“能力”、激发比学赶超“活力”、凝聚齐抓共建“合力”三个方面,揭阳不断推进工作方法创新,优化创立“大讲堂”“大擂台”“大联合”三项工作机制。“大讲堂”即揭阳市“百千万工程”远教大讲堂,按“一月一主题”安排课程,常态化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落实“百千万工程”的能力水平;“大擂台”即定期召开“百千万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举办市城镇建设及乡村振兴工作调度交流等,激发全市上下创先争优、赛龙夺锦的激情与活力;“大联合”即围绕“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社会力量重要作用”“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三个方面,出台具体工作举措,凝聚齐抓共建合力。

深化推进“百千万工程”,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冲锋,更需要发动群众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揭阳落实“双百行动”,与华南理工大学谋划共建科技创新、招才引智、人才培训、城乡建设技术服务“四大平台”,推动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与相关高校确定合作项目84个。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合作项目568个,打造4个市级、6个县级“万企兴万村”示范点。发挥各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同乡会和各级各类媒体作用,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入县下乡、“揭阳企业家大讲堂”等活动,在全市营造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浓厚氛围,涌现出揭西县外出企业家一人捐资3000万元支持家乡一条大街升级改造、惠来县企业家一人捐资5500万元扩建一所中学等感人事迹,形成全市凝成一条心、汇成一股力,共同支持、参与、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局面。

撰文:林捷勇 许创盛

编辑 刘晓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