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默 达
“一声巨响,大地在摇晃。”
亲历者回忆起地震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目前已致118人遇难。



一线直击|消防救援队为甘肃地震中受伤的孩子消毒包扎
对比之前,甘肃地震的震级算不上最高,为何破坏力如此巨大?
相关领域专家称,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具有更强的地表作用;由于震源较浅,地震的烈度更甚。
同时,震中周围为人口稠密区,且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带来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变相叠加。加上地震发生在寒冬深夜,许多人已经休息,无法及时接收到预警信号,更来不及躲避,客观上不具备避险的条件。
生命高于一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灾区地处高海拔区域,天气寒冷,要密切监测震情和天气变化,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当务之急,就是行动起来,尽一切努力挽救生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唯有集众人之力,聚全社会之爱心,方能平稳度过艰难时刻。地震发生后,甘肃省、青海省政府迅速做出部署,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均派出工作组奔赴灾区指导工作,各地专业救援队跨省支援,打通“生命通道”,救援物资和设备运往前线,震区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全国上下亿万人民的心。
要注意到的是,放错位置的“爱心”也会变成一种负担,缺少秩序的救援行为反而会阻塞生命通道。
19日上午,公安部召开临时发布会研究救援事项,提出“切实维护地震灾区道路交通秩序,全力保障抗震救灾生命通道有序畅通”。当地政府恳请:“请社会志愿者、震区外群众、社会车辆等不要前往震区。”
大家的爱心可以理解,但救援这件事,仍要为专业力量让路。震后72小时是通常意义上的“黄金救援期”,而由于严寒和高海拔,这一时间或将缩短,更要求我们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容不得丝毫拖延。
表达关爱方式有很多,需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无法直接参加救援,不代表不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甘肃已公布捐款捐物渠道,哪怕是一件棉大衣,一份方便食品,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寒风中的灾区群众送去温暖与踏实。
在前几次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共享文档”,亦可以充分调动来自基层的可用资源,沟通救灾的“最后一公里”。
更要看到,大灾之后,往往伴随流言蜚语,夹杂不少对受灾信息污名化的发言。不传谣,不信谣,坚决抵制消费灾难的言论,确保信息通道的畅通,舆论环境的风清气正,对灾区群众而言亦是一种抚慰。
绵薄之力,聚沙成塔,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不论线上线下、直接行动或是间接援助、实打实的物资还是善意的关注,总而言之,当下要做的,就是将一切资源集中在挽救生命这件“头等大事”上来,在天灾面前,动作快些,再快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