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趣说听了“万遍”普通话版《南方的心》的80后广州仔冯嘉誉,仅用2小时就创作出了粤语版。



2023年12月,正值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南方》杂志迎来创刊二十周年。15日,社庆歌曲《南方的心》发布。而在计划外的是,该曲录音师冯嘉誉也“忍唔住”填词出新。
浪急雨翻笑声清朗
浪泥土满身依旧茁壮
忙碌半生记取半城跌宕
……
当粤语遇上《南方的心》,如诗中乐者作伴,侠之大者徐行,朗朗悦耳,声声入心;风骨潇潇,如鹤濯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粤语歌词写“一句南方一句南方,不悔梦一趟”,这一句南方,我们不仅看到党刊人对理想信念和党刊事业的热爱,这一句南方,更可观新一代粤语市民对党媒工作的理解,对新时代的认同。粤韵“声”生不息,文脉赓续不绝,历史长河滚滚向前。
12月15日,《南方的心》粤语版词作者冯嘉誉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曹力思摄影
12月15日,《南方的心》粤语版词作者冯嘉誉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曹力思摄影
冯嘉誉与《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许俊仟一起唱响粤语版《南方的心》。
冯嘉誉与《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许俊仟一起唱响粤语版《南方的心》。
沿着广州大道中跨过珠江,一路南行来到海珠区,冯嘉誉的“303录音室”就藏在烟火气十足的居民楼中。他身穿蓝色连帽衫、黑色裤子,中等个头,一进门就招呼记者“随便坐”。
“你们来的时候路过广州大桥,两边的珠江景色都很靓。我也是在江边一边骑车一边哼出了粤语版的歌词。”冯嘉誉透露。
冯嘉誉有着十多年的词曲创作经验,曾在北京就读录音专业,是土生土长的“老广”。今年10月,他接到了为南方杂志社20周年社庆歌曲录音混音的任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首歌至少在我脑海里循环播放了一万遍。”
一个上班的早晨,当冯嘉誉骑行在开阔壮丽的珠江边时,阳光透过层层的云雾照射下来,“晨雾照珠江,白云珠水两相看”的歌词就蹦到了他的脑海里。
紧接着,又是“晨露化金光,汇成千家与千巷”“大美湾区一片艳丽,相看两不忘”。
联想起最近看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黄易写的《覆雨翻云》,那惊心动魄的篇章,以及《南方的心》那经久不忘的旋律、娓娓道来的歌词,一句一句的粤语词,一句一句的南方,就如潮水一般接连不断地涌现于眼前。
冯嘉誉是有武侠情结的。
他给身为“广州德艺缘诗书画会”会长的父亲,起的微信名就叫“金刀”。同时,他又深受广府文化的浸染。青云巷、趟栊门、满洲窗……这些从小见到大的文化元素刻在了他的“DNA”里。体现在歌词中,就是“浮事记沧桑,浩然风骨更奔放”等。
那为什么写“一句南方一句南方,不悔梦一趟”?不少受访者直言:“这一句写得比我们媒体人还更有感觉。”
金庸笔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冯嘉誉说,身边也有不少从事媒体行业的亲戚朋友,时刻冲在新闻的第一线。江湖不打不相识,结合给《南方的心》的录音混音经历,让他对《南方》杂志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风自南,方圆浩荡。这份省委机关刊,源流于广东百年的红色文脉,在时代改革呼声中奋楫驰闯。创刊20年来,《南方》杂志始终胸怀大局,心装百姓,在一挥手、一投足之间,她理想如炬豪气似阳。
“侠”路相逢,冯嘉誉对粤语歌词创作几乎是信手拈来。
普通话版的“有风自南,方圆美奂”,他立马想到了“浪急雨翻,笑声清朗”;普通话版的“土地深耕,青春茁壮”,他也对标填上“泥土满身,依旧茁壮”。
冯嘉誉颇为自豪地说:“两个小时创作,整体定型两三次,歌就出来了。”
“老实说,当嘉誉把粤语版发过来时,我第一反应是太不容易了。”《南方的心》曲作者曹力思告诉记者。
的确如此。作为使用最广泛的汉语方言之一,粤语拥有一套复杂的声调系统和发音结构,使其成为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
粤语本身自带韵律性。曹力思说:“当我们用粤语来读粤语歌词时,发现粤语歌词的声调变化和歌曲的旋律变化是基本一致的。直白点说,哪怕我们不会唱粤语歌,只要能读出粤语歌歌词,就会有一种在唱这首歌的歌词的感觉。”
“这就导致,当我们用普通话来唱粤语歌会很拗口,用粤语来唱普通话歌同样违和。如此一来,创作粤语歌的难度就在于在现有旋律中进行粤语歌词的创作。”曹力思从专业角度解释,“写粤语歌词,要考虑音调变化、押韵、入声字等因素,要对回歌曲的韵律,做到押韵、优美。因此,粤语版的创作尤为难得。”
冯嘉誉表示,《南方的心》加上粤语很有“雅”的一面。“粤语是形成于唐宋的古老方言,较多保留了古汉语特征,用粤语来演唱,相当有古意有韵味。”
曹力思在作曲时,也参考了不少粤语歌的韵律和意境,比如香港知名歌曲《喜帖街》。唱得街知巷闻的“喜帖街”(利东街)就在香港湾仔区,不过已经随着“旧区重建”而消失了。满目旧风情的喜帖街,正如歌词所写,“阶砖不会拒绝磨蚀,窗花不可幽禁落霞”。粤语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也是身处地方的个体共享情感、信仰和集体记忆的纽带。
旧时光永不停留。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语言虽会随着时代变迁,但总是永远流淌向前。
近年来,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冯嘉誉认为,语言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文化的特色。如何在新时代保护和传承本土语言,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12月16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邀请冯嘉誉到南方杂志社,分享粤语版《南方的心》背后故事,介绍在改革开放45年中,《南方》杂志“风来船号响”的历史,审阅《南方》杂志创刊20年书籍《深度凝聚力量》并赠送书刊。
12月16日,冯嘉誉受邀到南方杂志社探访。 摄影/许俊仟
在感谢之余,冯嘉誉对《南方》杂志还有更多的“小期待”。
“希望通过本地党刊去传唱粤语,提升文化传播力,让粤语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成为新时代广东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嘉誉说。
为我华夏新风一起开创,热诚的心哪可挡。未来,正如粤语版《南方的心》所唱的,“前路正康庄”。
征集:一起唱响《南方的心》
粤语、客家话、潮汕话、闽南语……广东方言众多,每种方言都各具特点和魅力。
粤语版的《南方的心》已经上线。在改革开放45周年及《南方》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之际,作为省委党刊,我们真心希望、诚心邀请各位“民间高手”用各地方言为《南方的心》填词,展示南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用文艺作品展示广东的精神风貌,凝聚团结共进的奋斗力量,以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稿请发:69873955@qq.com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许俊仟
【本文责编】林若川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张蓓蕾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