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城区二马路凭借美食文化和历史底蕴成为“网红打卡地”,节假日单日客流量超5万人次。然而,随着人流激增,公厕供给不足、管理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
例如二马路主街及周边仅3座公厕(含1座移动公厕),高峰期排队超30分钟,游客抱怨“如厕难”;现有公厕多位于小巷深处,导航标识不清晰,外地游客难以寻找等。
2025年汕尾市两会期间,汕尾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召集人、汕尾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负责人高波认为,要以“小厕所”推动“大民生”,提升汕尾文旅服务品质。
其建议,要加密公厕点位,在二马路主街中段(美食集中区)、停车场入口等关键区域,新增3—4座智能环保公厕,采用“装配式”快速建设模式,减少施工周期。
其次,推动“商户厕所共享计划”,可参考厦门中山路模式,对开放内部厕所的餐馆、商铺给予水电补贴或“文明商户”称号。
他还建议汕尾新建公厕增设母婴室、第三卫生间,配置AED急救设备、免费纸巾机等设施,打造“城市服务微空间”,并利用闲置边角地、地下空间建设“隐形公厕”。
高波说,汕尾还可以在官方线上平台嵌入“二马路公厕实时导航”,显示排队人数、厕位空闲状态,同时在主干道增设电子指示牌,与高德、腾讯地图同步公厕位置数据。
客流高峰时段(18:00-22:00)可实行15分钟巡检制,推广智能监测传感器,自动预警堵塞、异味问题,还可引入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委托专业公司运营。
高波提出,建议简化审批流程,对符合环保标准的公厕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协调城管、自然资源、文旅部门联合办公,还可以鼓励企业冠名赞助,探索“以商养厕”模式。
文字/图片:南方+记者 汪旭莹 陈保良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