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惠阳区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科学实验室内,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电脑上输入代码指令,遥控变形车做出前进、后退等指定动作。一堂《AI城市奇兵》主题课程为师生打开“新视界”。
这是一堂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课,也是惠阳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实践,在教育领域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伴随着AI技术的突破发展,人工智能正润物无声地进入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一些专家学者判断,未来人工智能或许将如同计算机、互联网一样,会成为人人都应具备的技能。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响应政策号召,拥抱时代变化,今年,惠阳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迈出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的重要一步,前瞻布局,拟定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等18所学校作为惠阳区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全面铺开相关工作。让孩子们感受先进科技成果、体验科学魅力,激发他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及探索的热情,让人工智能成为握在青少年手中的一把钥匙。
在惠阳区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的AI课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成功搭建多拟态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UGOT变形车。
“课程很有趣。”八年级学生叶芮绮说,从网络和新闻里了解到AI人工智能能实现多种工作,让她觉得很好奇,这节课让她打开了新“视”界。“目前对AI的了解在于DeepSeek等,我有下载了解,如果以后能开设AI课程就更加好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和基础运用。”
新学期,惠阳区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精心布置了科技长廊,并计划将AI技术融入学校兴趣课程中。该校校长刘俊文介绍,学校自创办以来,高度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塑造。“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未来的趋势。接下来我们学校会加强师资培训,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老师和小学科学老师进行培训,再将人工智能作为兴趣课程,根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将强化课堂和生活情景的链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养成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的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惠阳已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多所中小学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开展多项科技活动。2024年4月,惠阳9所学校被选为惠州市首批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11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入选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
惠阳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惠阳教育部门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活动形式,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等方式,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工作。
“我们将按学龄特点,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与活动,涵盖拼搭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算法设计、数据获取与处理、AI应用等多个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科技素养,提升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惠阳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紧跟发展潮流,抢抓时代机遇,除了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外,今年惠阳区将展开一系列动作,加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布局,实施“人工智能+”行动。2月6日在惠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上,惠阳区签约了5宗具身智能产业项目。
近年来,惠阳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基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锚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产业方向,一手抓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引进了优必选等一批链主型企业,初步构建具身智能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一手抓“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工业、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谷矿新材料等一批企业已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接下来,惠阳区将按照全产业链来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在硬件端成体系打造具身智能产业,推动布局AI算力的硬件生产能力。同时,以更大力度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数字赋能,全面打开AI在智慧政务、智慧能源、园区管理、制造业转型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蓝单
通讯员 陈传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