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感十足的实验室、书院制人文社区、国际化课程体系……深圳这所“自带深港基因”的学校,究竟藏着多少惊喜?
日前,广东省1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位于福田区梅东三路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对话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鲁江,执行校长王骋,聆听学生心声,沉浸式感受这所“未来学府”的创新魅力。
双强联合:深港基因孕育 “世界坐标” 的教育新范式
漫步港中深明德高中校园,香港顶尖建筑大师设计的建筑群处处彰显着中西合璧的美学:典雅的红砖外墙与通透的玻璃幕墙相得益彰,步步高大道串联起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馆,仿佛象征着 “步步登高” 的求学之路,深圳的科技元素与香港的文化符号交织,成为学校 “立足深圳、连接香港、拥抱世界” 办学宗旨的最佳注脚。
这所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强强联合打造的全新公办寄宿制高中,正以深港融合的独特基因、贯通大学的培养模式、接轨未来的课程设计,为深圳高中教育注入强劲的创新活力。
“这是一次‘顶配资源’的深度融合,既有香港高校的国际视野,又有深圳特区的改革魄力,这正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区别于传统高中的核心竞争力。” 鲁江阐释办学初心时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术积淀与深圳明德实验的改革精神,将共同孕育这所“在世界坐标上创办的中国一流大学附中”。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唯一的附属高中,该校独享 “大学附中” 的特殊优势,福田CBD的摩天楼群近在咫尺,距离福田高铁站仅2.5公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30分钟车程,不仅让学校坐拥中心城区的资源,更让“深港双城联动”成为日常:大学的院士定期开设 “院士大讲堂”,每月一次“银湖山论坛”,大学教授亲自指导高中生做科研项目。
“传统与现代融合、人文与科技并重,这是我们的教育底色。”鲁江介绍,香港“刻苦耐劳,自由包容”的狮子山精神和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将在这里激情碰撞,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的校训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明德正心,自由人个”的校训将在这里相融共生。学校将积极推动深港双城和高校高中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根基+全球胜任力”的育人框架。从院士大讲堂到诺奖实验室访问计划,学生既能触摸量子计算的前沿科技,也能在《论语》研读中感悟文化根脉。
贯通培养:从 “中考学子” 到 “未来创新者” 的成长快车道
“我们不仅共享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资源,更将大学的‘631 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融入高中培养体系。” 鲁江强调,这种 “高中 — 大学贯通式培养”,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能接触大学先修课程,参与“走进诺奖实验室”“港中深科研夏令营” 等高端学术活动,让中学生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提前奠定冲击顶尖高校的基础。
“631 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本质上是对‘全人培养’的提前布局。” 王骋解释道,明德高中从高一开始就为学生建立 “综合素养档案”,记录学术竞赛、志愿服务、科研实践等经历,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升学的重要参考。而对于选择国际升学的学生,学校开设的 A-LEVEL、DSE 等课程,以及与美、加、新等国名校的 “2+1” 合作项目,更提供了 “国内高考 + 国际申请” 的双轨保障。
“我们的课程从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带着学生走进真实世界,在‘观世界’中培养‘世界观’。”王骋透露,该校正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20间高端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科学与工程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像企业家一样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这种“大学+名企”的深度赋能,让课堂边界被彻底打破。
“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王骋透露,在刚落幕的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该校130名学生斩获奖项,其中10人获省级一等奖。“这些成绩印证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创新成为本能。”
高二学生林同学分享他参与的城市地下水治理的心得:“以前觉得知识是卷上的考题,现在用AI建模,知识瞬间‘活’了!”他补充道:“老师一直教导我们,知识只是工具,解决问题才是核心,我想成为用科技解决真实问题的‘行动派’”。
名师荟萃:教师核心竞争力位列全市前列
教育理念能够扎实生根的,一定是背后强大的人才支撑。港中深明德高中的人才体制机制优势同样凸显:学校聘请一大批包括院士、科学家、知名教育专家在内的学术与学科导师团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核心竞争力位列全市前列。
该校将参照极具特色的“明德模式”,采取“聘任制”管理模式,破除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大力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引导教师成为“课程专家、教学能手、学生益友、技术达人”。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非灌输知识。” 王骋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诠释学校的师资理念。这里的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成长引路人:导师制下,每位教师担任 10 名学生的 “学术家长”,从选课规划到生涯指导全程陪伴;E-PBL 课堂上,他们化身项目导师,带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 的能力。
细节里的温度:从 “生活导师” 到 “第三空间” 的成长守护
港中深明德高中的学生宿舍区,6-8 人间的温馨布局让人眼前一亮:独立衣柜、储物柜整齐排列,公共区域配备洗衣机、烘干机、洗鞋机等智能设备,并提供洗衣服务,宿舍楼每个楼层配备一名专属生活指导老师。
晚饭时间,记者们在该校港式茶餐厅体验到 “舌尖上的大学附中”:粤式风味、川味小炒、特色蒸菜、韩式石锅拌饭、北方炸酱面等多种风味菜品窗口任选。“我们希望食堂不仅是就餐场所,更是学生交流思想的‘第三空间’。” 王骋校长的话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得到印证 。
暮色漫过银湖山时,学校操场上追逐飞盘的身影镀着金边,实验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当18岁的青春遇上深港顶尖资源,当传统课堂升级为“未来实验室”,这里或许正孕育着大湾区教育的下一个奇迹。
撰文:叶淑萍 刘霞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