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博禹
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南部战区《潮头听涛》,我是主播林家伊。排除带着仇恨的地雷,埋下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不仅维护和平,更要创造和平!今晚,让我们一起聆听《守护和平的“蓝线”》!
▾ 点击收听 ▾
晨光熹微,维和勇士已整装待发。爆炸物处理组组长卿圣和与战友们仔细检查着每一件装备,其严谨专注的神态犹如手术团队在术前核查器械清单。
这天,他们要前往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临时边界“蓝线”附近执行当天的道路清障任务。执行任务的路段是联黎部队的重要巡逻路,也直接关系着加纳营的后勤补给。
“我们小组要对周边环境和路障原因进行评估,排除地雷等一系列爆炸装置,以保证后续作业人员安全。”作为一名具有丰富排爆经验的老兵,这是卿圣和第二次来到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
车队从营区出发,沿着海岸缓缓行进,道路两旁的建筑相对完好,仿佛战争从未来过一样。当车行渐远,眼前的景象便愈发狰狞起来。那些断壁残垣,像是被巨人啃噬过的骨头,横七竖八地堆砌着。最近的废墟距那“蓝线”不过50米,也就是寻常人70来步的距离,在这里却成了生与死的分水岭。
“‘蓝线’地区情势复杂,既有历史遗留的地雷,也有在近年冲突中埋下的各种炸弹。清理这些隐患,能够使联黎部队的行动自由得以保证,并且有助于南黎地区的民众重返家园。”分队长高杰在车上向我们介绍着。
“每次作业,都感觉像在刀尖上跳舞那般!”排爆手段晓强说这话时,正套在那厚重的防护服里。探雷器在他手中成了盲人的手杖,一寸寸搜索着埋在废墟下的爆炸物。每当警报声响起时,他总要蹲下身子,用工具一点一点拨开碎石瓦砾。
在确定作业区安全后,推土机操作手瞿源驾驶机器开始了他的工作。那“钢铁巨兽”在他手下竟显出几分驯服,铲斗起落间,碎石便被清理出去。最险的是那陡坡,倾倒废料时,整台机器都在与重力角力。
看到这一幕,在一旁帮忙的加纳营护卫脸上露出笑容。“中国军人的专业素养和勇气实在令人钦佩,感谢他们为维护任务区安全做出的贡献。”他操着生硬的英语赞叹道。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但在这块被仇恨反复破坏的土地上,大家有着相同的使命。
正午时分,道路已然畅通。原本只需清出一条车道,如今竟能容两辆大车并行。联黎部队的巡逻车将从此经过,加纳营的补给车也从这里徐徐驶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原本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也将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来自中国的维和官兵们,又将奔赴下一个作业点位,给这块饱含伤痛的土地打上一个又一个“补丁”。
归途中,我看见几只麻雀在废墟间跳跃。它们倒不惧怕那些可能潜伏的地雷,想来鸟儿们的生命太轻,轻到不足以触发那些为人类准备的死亡机关。但是这地雷又太重,重到随时都会夺去一条鲜活的生命。
维和部队的职责,从来不只是维持和平,更是创造和平。每一次成功排雷,每一条修复的道路,每一座重建的桥梁,都在为这片土地埋下希望的种子。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记录册上,中国维和官兵的名字或许只是众多数据中的几行,但在那些真正受益的黎巴嫩人民眼中,他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改变,更是和平的希望。(高妍、肖鸣、曾雪彤整理)
本期主播 :林家伊
南部战区发布
主编:汪尚建 编审:段江山 责编:周自航
实习编辑:夏鹏程 黄敬舜 王亚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