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逐光之境——陈希旦水彩新作展”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开幕。这里陈列的60幅新作,是一位耄耋老人以赤子之心绘就的生命新诗,是跨越时空的视觉叙事,更是艺术家与光对话的思考与呈现。
1936年出生于上海的陈希旦先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作品就曾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1984年,陈希旦来到深圳,在坚持水彩画创作和研究的同时,牵头成立深圳水彩画会,创办会刊《深圳水彩》,组织举办深圳水彩画展赴宁波、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城市和国家展出,积极推动深圳水彩画艺术发展。
陈希旦
陈希旦
青年评论家李原原以《向永不落幕的艺术青春致敬》为题,为此次展览作序,他认为,光,是时间的刻度,是生命的隐喻,更是艺术的永恒命题。在九旬水彩画家陈希旦先生的艺术人生中,“逐光”二字既是命运的注脚,亦是精神的图腾。
在陈希旦的水彩世界里,光不是被描绘的客体,而是构建画面的主体。他深谙印象派对光影的把控,却以东方哲思赋予其新的维度——那些跃动在威尼斯运河上的粼粼波光,巴黎街角转瞬即逝的晨昏暮色,悉尼湾畔随风而动的点点船帆,无不以“以色造型”的笔触,将转瞬即逝的光影凝固为永恒的诗行。看似西方印象派的色彩狂欢,实则暗藏东方美学的留白智慧:那些未着颜色的空白,是物象的亮处,是耀眼的逆光,恰如中国画的“计白当黑”,让观者在光的交响律动里感受心灵的震颤。
客居澳洲的这些年,他如同一位跨文化的修行者,在东方美学与西方媒介的碰撞中探索新的可能。当画笔在湿润的纸面游走,水色渗染的偶然性与运笔的掌控力形成微妙的张力,仿如生命意识在秩序与自由间游弋。
他笔下的异国街景与故园记忆,不再拘泥于地理坐标的束缚,而是通过水性材料,让东方写意的空灵与西方色彩的丰沛在纸面共生。每一幅画作,都是艺术家以笔为桥、以水为镜的精神漫游,在技法与心性的相互成全中,完成对时空界限的轻盈跨越。
该展览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
南方+记者 郭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