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博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十三批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罗新增25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么多的非遗宝藏你都了解吗
快和小编一起来围观~
1谢记传统糕饼制作技艺
“谢记传统糕饼制作技艺”是一项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贵非遗项目,起源于1872年的博罗县。这项技艺源自于当地谢氏,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
2罗浮山酥醪菜制作技艺
罗浮山酥醪菜得名于其产地长宁镇酥醪村,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当地村民制作干菜的独特手法而闻名,酥醪菜具有味道鲜美的特点和清热润肺的功效,是煲汤的上乘配料。
3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
美味香第一代传承人杨有庚经过多年的改良,将盐焗鸡的制作技艺传于后人,经过代代相传,到如今已传到第四代传承人杨建强手中,才有今天的美味香盐焗鸡。
4石坝客家白切鸡制作技艺
源自石坝镇的传统名菜,已历经百年传承,始于19世纪末,选用当地放养的土鸡为原料,通过严格繁琐的工序,再配以特制的调味料,最终呈现出色香味俱佳的白切鸡。
5湖镇虾涮粄制作技艺
湖镇镇下洞村的一种传统小吃,是将粘米粉揉捻成条,蒸熟后与虾皮、炸腐竹、肉卷、葱花等辅料炒制而成。因其口感劲道、咸香味突出,在当地传统小吃中独树一帜。
6园洲腊味
园洲腊味制作第一代传承人李兰亭从1908年就学会了腊肉和腊肠的制作技艺,园洲腊肠特点在于不加入淀粉,可贮存很长时间。是珠三角地区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背景。
7罗浮山龟苓膏制作技艺
罗浮龟仙生龟苓膏制作技艺是博罗县民众以龟板为主料,配以仙草、金银花、甘草、蒲公英、茯苓、罗汉果等多种天然中草药,以古法慢火熬制制成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的龟苓膏之传统技艺。
8春节状元灯制作技艺
春节状元灯是一种特殊的纯手工花灯纸扎技艺,它是用竹蔑扎制,用纸裱糊,融剪纸、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自龙华镇仕塘村建村以来,春节状元灯已经过五代人的继承与发展。
9杨侨大粽制作技艺
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杨侨镇归侨、侨眷们都裹制大粽子作为走亲访友的佳品,大大长长的粽子,寓意团圆幸福,健康如意,广为大众所喜爱。
10博罗乳鸽烹饪技艺
红烧乳鸽烹饪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广东地区的餐饮业发展繁荣,红烧乳鸽是众多餐馆的招牌美食之一。龙溪街道谢氏家族从事乳鸽烹饪技艺已历五代。
11公庄菜烹饪技艺
公庄菜烹饪技艺是公庄镇民众以当地天然食材为原料,经过炒、蒸、焗、煲、酿等烹饪技法,制成酸辣可口、味美鲜香的菜肴的传统技艺。
12麦芽糖制作技艺
福田镇的纯手工麦芽糖历史悠久,是本地许许多多60、70、80甚至90年代人的记忆,福田镇曾氏家族历代制作麦芽糖,现已传承三代,是福田镇现存的唯一一家仍使用传统工艺发酵制作的麦芽糖工艺传承人。
13博罗冬笋粉制作技艺
冬笋粉制作技艺是以冬笋薯为原料,经磨制过滤、沉淀静置、晾晒干燥等工序,从中提取淀粉制成冬笋粉的传统技艺。冬笋粉具有安腹止泻、清肺止咳、清热利湿、益气和胃的功效,是客家人常备家中的“掌屋神器”。
14罗浮山姜茶制作技艺
罗浮山姜茶是一种盛行于广东地区的保健饮品。起源于罗浮山,1922年由陈源福始创,至今已有102年的生产制作历史。
15博罗客家酿豆腐技艺
“酿豆腐”是广东客家人最普遍又最闻名的佳着,凡来到广东的外地人,在各大小餐厅都能品尝到客家酿豆腐。
16罗浮山桂酒
罗浮山桂酒是以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轼在罗浮山所酿桂酒为起源,在约1880年由蓝步青先生首先整理挖掘,在横河镇郭前村历经五代百余年传承,所形成的传统发酵酿酒技艺,桂肉是酿造桂酒的主要原料之一。
17中医传统制剂制作技艺
(复方风湿宁组方及其制剂制作技艺)
复方风湿宁组方及其制剂制作技艺,源自晚年在罗浮山炼丹修道的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于20世纪70年代由叶国经收集研制,于罗浮山制药厂批量生产、传承至今。
18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术
小夹板外固定术,这一治疗方法应用了一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十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继承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力学与运动学原理,使小夹板治疗骨折这一古老方法成为目前骨折外固定治疗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9四黄正骨水制作技艺
四黄正骨水缘自于四黄散,它是我国医学传统的一张中药方剂,从元代曾世荣的《活幼心书》开始,“四黄”就成了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的简称,一直沿用至今,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功能。
20葛洪隔物灸
隔物灸,又名间接灸,起源于晋代,由东晋医家葛洪创立。此灸法是在前人艾灸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创立的新的灸法。
21白马围天姬诞
天姬诞即起源于数百年前土地神“欧德明”以艾角救村民于饥荒及水肿疾患、更向白马围村赠送龙舟的传说。每年于农历正月二十日前后所举办的土地祭祀信俗活动,前往土地庙上香祭拜,并在庙前举行舞狮采青等民俗活动。
22湖镇舞狮
湖镇舞狮活动历史悠久,近代尤为兴盛,乡人除了在春节期间社火舞狮,也会在神诞或重大庆典上进行表演,用来烘托喜庆气氛,有镇宅旺家、驱邪伏魔、合境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的涵义。
23博罗七夕取水习俗
罗浮山下各乡镇如长宁镇、福田镇、横河镇等均有取七夕水的习俗。罗浮山水是生命之源,是优质水源,从古至今深受世人喜爱。特别是七夕节,周边城市及本地群众均会在天亮前到罗浮山各个泉水所在地排队等候取七夕水。
24狮舞(上南醒狮)
流行于上南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具有“高、难、险”的特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25舞黄牛
“舞黄牛”,又称“闹春牛”、“唱春牛”等,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是农民为了祈求丰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而创造的舞蹈形式,杨村镇的“春牛”以大岭下村为最早、最为集中的地方。
岁月的洗礼 文化的传承
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掌心的温度 是故乡的味道
欢迎小伙伴们来博罗体验非遗之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