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GDP增长4.2%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一季度,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73.09亿元,同比增长4.2%。从全省范围看,中山GDP增速略高于全省(4.1%),体现了“稳”字当头的运行趋势。
“稳”中更有“进”的趋势。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仍是制造业: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继续为中山经济作出最大贡献。中山势头最好的增长亮点在于外贸:一季度出口额增长12.1%,稳坐全省“出口第五城”。中山有望提升的发力点在第三产业: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社消零活力则有待进一步激发。
经济数据的“稳”与“进”背后,是中山全市8万多家工业企业、超6800家外贸企业、超445万常住人口的生存、发展与变革。展望全年,在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以“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调下,拥有全省第三年轻人口结构和最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中山,仍有充沛青春活力。
6.2%:新旧产业同步发力,跟上东岸发展潮
一季度,在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稳步增长(6.2%)的同时,中山制造业新的“出圈”时刻,发生在这些领域:
康方生物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在“单药头对头试验”中战胜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医药行业的DeepSeek时刻”,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一季度中山家电产业延续“火爆”态势,家用电器出口值占全省接近五分之一,作为家电出口基地在全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以家用电冰箱为例,2024年中山生产超1200万台电冰箱,占全国总产量约13.8%。
中山企业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中山光电光学产业集群在2024年产值迅猛增长的态势中进一步扩军。
这些现象,对应了一季度经济数据中的几个强势增长点:医药制造业增长23.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5%。
无论是在传统支柱产业还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中山都努力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攀高跃升,按现代产业看,一季度中山先进制造业增长7.9%,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升至52.4%。
而从全省来看,以深圳为中心的深圳都市圈正在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区域,一季度深圳、东莞、惠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2%、6.9%、13.6%。而中山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势头,跟上珠江口东岸的新一轮产业发展浪潮,进一步释放了深中通道通车后的产业协同效应。
12.1%:稳坐“出口第五城”,掌握更多“主动权”
一季度,中山外贸延续去年以来的增长态势,进出口达689.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5%。其中,出口额达到约609亿元,同比增长12.1%,在全国城市出口排名中进一步提升。
作为广东“出口第五城”,中山的增长态势来之不易。过去,有人认为中山外贸一部分有赖于靠近佛山的家电产业集群出口增长,一部分沾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光。但在一季度深圳、佛山都出现一定程度负增速的同时,中山外贸保持正向增长,体现了中山外向型经济的内在动力。
在延续增长态势的同时,对美国进出口占比一度超过20%的中山在对外贸易关系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一季度欧盟(110.8亿元)取代了美国(109.8亿元),成为中山在进出口方面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尽管可能存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但对比2023年、2024年同期,中山外贸布局多元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在出海之路上,“中山货”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当前,全球市场处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中,中山企业也不可能不受影响。4月15日,中山印发《稳外贸促增长若干措施》,以15条措施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调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才能使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不被外部环境所决定。
3.4%:现代服务业发展迎来最大契机
一季度,中山服务业继续呈复苏态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0%;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6%。
当前,“扩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成为中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大契机。
文旅产业是典型代表。2024年,中山文旅业迎来丰收,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6.18亿元,增量超50亿元,累计增长28.2%。其中,城市接待过夜旅游者数量达到1056.84万人次,突破1000万大关。
城市流量大幅增长带来的效应在一季度继续显现,一季度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6%。2024年,中山签约多个超50亿元重大文旅项目,累计签约文旅项目总投资超260亿元,将进一步丰富中山文旅产品供给。
在“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与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的政策导向下,现代服务业既在宏观层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微观层面是企业与个体感知经济冷暖的触角。
以深圳为例,一季度充分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中山社消零长期保持在全省第7位水平,但近年来增长较慢,2024年全市社消零同比增长0.5%。
尽管常住人口在全省仅排名第11位,但中山拥有全省第三年轻人口结构和最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导向下,创造创新消费场景不仅能提振消费动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品质与居民生活品质。
采写:南方+记者 廖瀚
剪辑:李姗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