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有成:从乡村少年到中国美协会员,用画笔守望乡土魂

作者 陈步上 2024-12-16 09:47

2024年11月26日,“山月故里丹青颂”——当代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展览特邀山东籍画家卢加以及国家级画家陈自豪、岑昱、梁永顺、利有成参展。

参展作品风格题材丰富、画面妙趣独到、意境深远,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与地域之间的文化特征和时代气息。

其中,有一系列工笔画取材于乡村自然,画面静谧而鲜活,墨色交融间,将“虚静美学”与自然生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观看。这些画,出自阳东画家利有成之手。

利有成,1979年出生于阳东区北惯镇利屋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阳东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以来,利有成用他的画笔,守望着阳东这片热土,守望着一方乡土的魂。

沃土萌芽

父亲启蒙,老师资助鼓

1985年夏天,沉寂已久的阳东龙舟竞渡得以恢复,那龙河再次沸腾起来。利有成的父亲利衍宗,被邀请制作龙头龙尾,为这一盛事添彩。

“我的父亲是个木匠,每当他开始制作龙头,我和我的兄弟就会围坐在他身边,有时看到深夜三四点都不舍得去睡觉。”利有成回忆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敬仰。

父亲的一雕一琢,点燃了利有成内心艺术的火焰。他开始用画笔描绘龙头、龙舟,以及身边的一切。

“我在雕龙头,他看见图纸上有图案,他就照着图纸画,画熟了,他就开始画鸟,画孙悟空,画哪吒……走路也画,在墙壁画,在地上画。”在利衍宗的眼里,利有成的那份执着和认真,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既感动又骄傲。

幼年利有成的绘画天赋初露锋芒。一年级时,班级要装饰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要求每位同学提交黑板报作品。

利有成画了一幅老虎带去学校。画刚交上去,利有成就被老师叫住。老师的目光中充满了惊讶和怀疑,他难以相信眼前的画出自一个孩童之手。

老师决定当场考验他,递给他一张白纸和一盆生机勃勃的万年青,要求他现场作画。利有成没有丝毫犹豫,他拿起画笔,笔尖在纸上舞动。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万年青便呈现在众人眼前。老师看后,不禁赞叹,从此便不定期地向小利有成推荐美术书籍,鼓励他参加美术比赛,让他对美术的兴趣更加浓厚。

“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对于学画画来说,购买材料几乎是一种奢侈。”利有成回忆道。当时,有一位老师注意到了他对绘画的热爱和天赋,就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为利有成购买了一些绘画材料。

在老师们的关怀下,利有成的绘画技巧日益精进,内心也更加坚定。

情系乡土

自然之美化为生命之歌

1998年,博罗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的利有成,回到了阳东,成为大沟镇沙冈小学的美术老师,潜心教育,传承艺术火种,同时也不忘个人的艺术追求,继续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

利有成的画作,深深植根于乡村的自然之中。

“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乡情这个主题去创作。”利有成说。

他笔下的鸡、鸭、鹅、牛等家禽家畜,无不透露出对乡土的深情。尤其是家鹅,成为了他画作中最常见的主角。

“鹅是最熟悉的家禽之一。”利有成回忆道,“放学后,我还要放鹅,它们的温驯乖巧,让人心生喜爱。”

他的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2016年,《鹅——花被子系列之一》被关山月美术馆收藏,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

如今,利有成常常利用节假日,深入阳东周边的乡镇采风。“阳东的环境很好,花鸟种类繁多,周边转转就能激发很多灵感。”他在现场做草稿,回家后再继续细化,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画布上的生命之歌。

心相成

“艺术道路没有捷径”

“现在正在画的是一幅即将送往西安评比的作品,画的是连翘花和藏在花中的鸟,寓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幅97cm*150cm的画作,从搜集材料、构思、起稿到上色,需要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白天上班,我只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创作。”利有成说。艺术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练习和不懈的追求。精湛的技法、创意的构思,背后是更为丰厚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中的日积月累。

画画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是心上的功夫。“作画需要心平气和,要气静、不浮躁,所以绘画的过程也培养了我自己的心境,让我在做事情时更加细致、稳重、精益求精。”

笔耕乡土,画韵传情。

利有成,用他的画笔守望着家乡阳东,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画布上的生命之歌,也让世界看见一个艺术家对于土地的深情和对于艺术的执着。

撰文:陈步上 欧晓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范磊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