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75岁了。
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数易院名、几迁院址的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伴随新中国崛起的步伐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脉动中壮大,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始终与祖国命运、社会进步、人民健康紧密相连。
从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的部队医院,升级为二级甲等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再到如今建设区域高水平医院,从筚路蓝缕到业界翘楚,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无数六院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升格都是对“仁爱团结 奋进创新”六院精神的生动诠释。
峥嵘七五载,奋进健康梦。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松辉表示,站在建院75周年的新起点上,医院将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实的步伐,以更实举措扛起区域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重任,以更高标准提升医院内涵建设,以更优服务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为加快建设“健康惠州”贡献更加磅礴的六院力量。
薪火相传
部队医院到地方医院,护佑百姓健康福祉
75年前,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带着红色的使命悄然走来,留下了一段厚重的历史。75年的风风雨雨,跨越两个世纪,注定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不平凡的。
回溯历史长河,1949年初,当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安墩成立。这支革命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善战、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重大胜利,为解放广东全境、解放华南建立了不朽功勋。
1949年9月,亟待解放的惠州城,硝烟未尽、征衣未解,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中,为解决粤赣湘边纵队伤员的救治问题,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粤赣湘边纵队健康医院应运而生,在一片战争废墟之上的淡水旧商会建院,以赤诚之心护佑一方百姓的健康福祉。
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依旧鲜活如昨。建院之初,这里只有20多名医务人员,大家驻扎在临时征用的民房里,不仅环境简陋,医疗设备简易,人才匮乏,技术也跟不上,医疗承载力十分受限,仅能开展一些简单基础的诊疗。
但是,根植于血脉里的红色基因,铸就了六院人救死扶伤、赤诚为民的精神底色。经历战火洗礼的医务人员,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战斗作风,坚守“厚德精医、和衷共济”的理念行医治病、济世惠民,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白衣赞歌。
1951年8月,当硝烟散尽、英雄卸甲,粤赣湘边纵队健康医院转为地方医院,组建成惠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6月又与淡水镇联合诊所合并为惠阳县淡水人民医院。
亚公顶脚下,杏林花盛开。一批新中国培养的国家重点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怀着投身祖国经济建设的豪情壮志,从全国各地相聚于此,成为医院第一批技术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地方卫生院到二级甲等医院的蝶变——1993年12月,迁至淡水镇长安路,办院规模得到扩大,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1995年,被授予“爱婴医院”称号,同年获评二级甲等医院;1998年,成立惠阳市120急救中心。
为生命而突破,为病患而进步。据《惠州市志》记载,1993年至2000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开展了68项新技术,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43篇。
2000年的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已初具规模,床位编制增加至261张,在职人员464人,设立了9个行政职能科室、12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拥有全身CT、500毫米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设备40多台(套),辖区群众看病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基本就医需求。
提档升级
驶入发展快车道,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如火如荼
时光见证发展步伐,岁月铭刻奋斗足迹。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方快发,自1996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如今已在医院工作了整整25个年头,深度参与并见证医院在硬件、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突飞猛进。
在方快发的印象中,进入21世纪以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跟随时代浪潮步入上升期,驶入发展“快车道”,一路开拓进取,除了办院规模不断扩张外,还打造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技术水平突出的人才队伍,从二级甲等医院逐步升格为三级综合医院,行业影响力和百姓口碑显著提升。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展全市首例“零射线”射频消融术。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展全市首例“零射线”射频消融术。
毋庸置疑,人才建设、科研创新是医院发展不竭的内生动力。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持续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2007年、2012年先后获批成为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方快发也于2021年被遴选为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推动医院在科教和科研方面实现新突破,促进医院学科建设、科研建设高质量发展。
医院要实现“提档升级”,学科建设是基石,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则是衡量一家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
2013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新生儿科,成功获评惠州市第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同步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推动全院科室建设呈现出梯队推进、竞合发展的生动局面,为医院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奠定坚实基础。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与创新。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与创新。
筹建于2004年的新生儿科,于2015年发展为惠阳区新生儿危重症抢救中心。经过20年的积累与沉淀,该科室已跻身市内先进行列,能够全面应对本地区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断与抢救工作。特别是在新生儿母源性疾病诊治、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复苏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等领域,该科室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创新。科室负责人杨锋表示,未来,新生儿科将依托多学科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诊疗能力,致力于打造一个兼具新生儿常见外科疾病处置能力的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
自2019年建立卒中绿色通道并成为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医院以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卒中救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于2020年和2021年通过了广东省防治卒中中心和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的认证,并于2024年获评“三级医院卒中中心”(惠阳首家)。神经内科主任李南京介绍,医院现已常规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颅内外血管成型和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此外,医院还不断优化卒中救治流程,将DNT中位数从90分钟缩短至45分钟以内,并与区域内13家医疗机构签订了卒中合作协议,共同为更多卒中急性期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神经内镜小骨窗球囊通道微创手术。
神经内镜小骨窗球囊通道微创手术。
关键时刻显担当,最是忠诚砺初心。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2022年抗击新冠疫情,从支援汶川、援疆支医到结对帮扶黔西南,在一场场重大“攻坚战”中,六院人和衷共济、迎难而上,荣膺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和惠州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充分彰显医院“赤诚初心 务实担当”的核心理念。
勇创“三甲”
三年磨一剑,多项新技术填补区域空白
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国现行医疗体系中的最高等级,是医院所获荣誉与评定中含金量极高的一项,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作为区域公立综合医院龙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承担着惠阳及周边地区医疗、急救、预防、保健、科研与教学工作,为约150万名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血管内科医院首例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手术。
心血管内科医院首例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手术。
2020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实施新的发展规划,铆足干劲、昂首阔步“创三甲”,开启一场全方位的自我革新与超越之旅——狠抓医疗质量,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补齐区域医疗资源短板,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行业竞争力。
“这是一场大的考验。我们从组织动员、标准实施、持续改进,到资格评价、誓师大会、现场评审……每一步都缜密而细致。”回忆起“创三甲”历程,从院领导到普通职工,无不感慨万千。
“创三甲”工作启动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将重点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等举措,大部分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指标实现逐步提高,连年在国家、市、区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靠前,在2022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跻身B+等级。
其中,CMI值从2020年的0.97到2023年提升至0.98;四级手术占比稳步提升,从2020年的6.39%提升至2023年的9.60%;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由2020年的12.4%提升至2023年的16.9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从2020年的36.97%下降至2023年的33.84%,低风险死亡率始终控制为零。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
其中,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展的内镜或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乳腺癌术后背阔肌带蒂肌皮瓣乳房重建术、TES-sugarbker技术治疗造口旁疝等新技术项目,填补了惠阳大亚湾乃至惠州市的空白。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称号的医疗机构,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全市处于先进水平,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四级,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管理系统及智慧服务系统,提供覆盖医疗、管理及服务的全方位智慧医院服务,并于2022年1月推出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
诚然,通过“创三甲”,惠州六院人拧成一股绳,孜孜以求、创新驱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推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科研教学、就医环境等取得长足发展——当前,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员工超2000人,医院编制床位1200张,开设34个住院病区,分设门诊部1间,分院2间,全院年门急诊病人约140万人次,年手术量逾2.5万台次。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好口碑”,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得到极佳诠释。市民赵女士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来六院看病越来越“丝滑”了,线上挂号缴费、出入院结算非常便捷,门诊轮候时间也大幅缩短了。
三年磨一剑,铸就“三甲”梦。2023年,是惠州六院人共同铭记的荣耀时刻——这一年,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功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现场评审,成为惠州市首家按新标准通过评审的三甲医院,以及惠州市主城区外及淡澳区域的首家三甲医院。
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标志着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上迈出一大步。这是医院75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代又一代六院人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整装再出发的胜利号角,更是提升能力造福百姓的有力回响,揭开惠阳区及惠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擘画蓝图
一院多区协同发展,实现区域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
扬帆起航正当时,奋楫笃行再出发。
站在“三甲”的新起点上,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发展蓝图中,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致力打造成为惠州一流、辐射粤东的区域高水平医院,迈向区域医疗中心新高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建设区域高水平医院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如何一步步行稳致远?
方快发表示,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将以院本部为主院区、实现一院多区协同发展,以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为重点,打造重点学科群,在“国考”提分升档、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改善就医体验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让青年人才成长为医院发展的骨干力量,建设成为集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辐射粤东的区域医学高地,让人民群众“好看病、看好病、少得病”。
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
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
聚焦重点专科建设,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将打造心脏病、骨科、神经病学、肿瘤、泌尿、消化等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做好危急重症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全力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产妇抢救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中心等,全面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学科能力指数。
作为惠阳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惠州市道路交通事故危重伤员救治定点医院,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承担着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形成了从“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症监护—创伤康复”一体化的创伤救治体系。
方快发指出,医院将持续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不断优化诊治流程,强化多学科协作,全面提升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建设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为广大老百姓带来更专业、更高效的创伤救治服务。
今年初,惠州市首个医学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市人工智能影像精准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为医院增添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医院放射科的技术负责人朱慧明对中心建设有着明确规划:立足惠州,致力于前沿放射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利用AI技术辅助医生进行病灶筛查和疾病诊断,旨在5年内推动放射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并计划将其打造为省内一流、市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影像精准诊断创新研发平台。
蹄疾步稳谋发展,笃行不怠谱新篇。当前,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紧扣区域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在新征程上勇毅笃行,为一方百姓筑牢健康屏障,驰而不息地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撰文:糜朝霞 梁洪浪 郭金璇
图片: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