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天,深圳华强北赛格广场12楼,香港中文大学智能机器人方向博士黄卜夫创办的易视智瞳诞生。这里距离腾讯1998年起步的赛格科技园2栋,步行只要10分钟。
那一年,和黄卜夫一样从香港到深圳创业的汪滔,带领大疆创新走到第9个年头,公司声名大噪,收入翻倍至近60亿元。9年后,得益于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腾讯半年的收入就超过3200亿。
10年间,浪潮一波波席卷人们的生活,从ChatGPT到DeepSeek,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AI时代,深圳、香港如何联手唱好“双城记”?是否会走出下一个“大疆”?如何在全球产业版图中持续树起“大湾区地标”?
2025年深圳两会将于2月24日开启,人工智能或将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深圳市政协委员,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准备了关于深港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提案,建议深港更好地整合资源、携手跑好人工智能这场“马拉松”。
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多年来科技合作日益密切,双方在2007年就签订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在AI领域,深港之间也有不少合作。
黄卜夫出生于广州,曾在浙江大学求学7年,还是一位“杭州女婿”。他2003年到香港攻读博士学位,在香港工作8年后,2015年选择在深圳创业、在香港生活。
10年间,专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细分场景有效落地的易视智瞳,在深圳、香港两地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携手客户将高端装备销售到多个国家,积累了数百个落地项目。正如公司在华强北“扎营”那个晚上他们选择的火锅店名——“大妙”,是一个大妙的选择。
创业10年,黄卜夫更加看好深圳拥有全球最好的创业生态。他告诉南方+,深圳聚集了大量有梦想、有活力的年轻人,拥有全世界最高效的供应链,以及优越的风投土壤,可以便利接触到投资人。
在深港奔走多年,他注意到内地不少企业在产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到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如腾讯、华为等企业都在香港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而商汤等企业则源于香港、在深圳等内地城市成长,颇有“双向奔赴”的画面感。
和大疆创新一样,商汤的创新源头在香港。它2014年创立,产业化落地的大本营在深圳,2015年成立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商汤科技香港及澳门公司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香港办公室是商汤科技的创新“出生地”,内地是创新“生长地”。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领域毕业的,商汤科技也出自香港中文大学,它是非常典型的,从香港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从学术到产业落地及商业的完整闭环。”黄卜夫告诉南方+,商汤科技在香港实现了“从0到1”,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了“从1到10”,“从10到100”后在多地设立办公室。
深圳市政协委员、平安集团执委兼首席科学家肖京曾表示,深圳包括龙头企业和“独角兽”在内的AI企业中,60%以上专注于场景应用,产业化应用成熟,而香港AI科研全球领先,深港两地特点鲜明,高度互补,两地应在算法、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上积极携手,实现AI发展新突破。
黄卜夫在接受南方+采访时表示,在AI领域,深港各有长短板,互补性强。香港所长是国际人才及基础研究,所短是海量数据及产业需求,而深圳所长是海量数据及产业需求,所短是国际核心要素及基础研究深度。
图源:深圳市政协委员黄卜夫。
图源:深圳市政协委员黄卜夫。
黄卜夫分析说,香港发展人工智能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明显优势,科研实力雄厚,香港主要高校均有人工智能领域较强的研究队伍,是汇聚国际人才的“超级联系人”,但香港海量数据获取与应用挖掘难,市场空间与产业需求有限,落地难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瓶颈。
深圳对于海量数据的获取与挖掘有经验,产业需求旺盛,市场庞大,且有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擅长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工程研究,具有明显的“硬科技”特征,但基础理论、原创算法、开源系统等软实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基础薄弱,急需国际核心要素及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
黄卜夫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要素是算法算力、场景、数据,离不开专业人才、产业需求、丰富应用,根本逻辑是数据推动技术进化,需求实现产业闭环。
图源:深圳市政协委员黄卜夫。
图源:深圳市政协委员黄卜夫。
为了让深港在AI领域产生更多“化学反应”,黄卜夫主要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加强深港之间的人才流动与基础研究联动,二是增加深港数据流通及交易,三是深港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和投资链。
他期待能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更加便利、灵活的出入境方式,对合作区要素跨境流动作出政策安排,实现“通关自由”,比如,对于进出合作区的国际科研人员,颁发多次出入、时间灵活的特殊签证,实现国际科研人员“无感通关”;支持深圳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编制企业“白名单”,对安全风险管控良好、未发生过风险事件的科技企业,加快海关对所需科研物资进口验放速度。
他还表示,深港联合研发资助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以往在“机器感知与机器视觉”、“交叉学科中的人工智能问题”、“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等应用研究资助较多,建议在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表示与处理、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安全、认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课题的投入与联合资助,为深港AI协同注入更多动力。
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及创业链方面,他建议在前海、河套地区划分固定区域、线路,用于无人驾驶深港示范区,深港两地政府联合制定专门针对 “三区两通道” 无人驾驶示范区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细则,明确车辆准入标准、行驶规则、安全监管等具体要求,把深港两地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学研示范链条。
文字 南方+记者 马芳
摄影 南方+记者 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