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非遗】手擎木偶戏

龙川发布 2025-02-20 10:21

手擎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川木偶戏已有百年历史,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又充满活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传承记载了几代民间艺人的艰辛与梦想,且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心中,是广东省的传统戏剧。

2007年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木偶戏在古代又称“傀儡戏”“鬼仔戏”。相传“傀儡”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木偶戏雏形出现于秦汉。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年间,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唐宋时木偶戏已在全国各地流行,至元明时期,还出现了专业木偶艺人和作坊,设计、制作木偶,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据《龙川县志》记载,早在20世纪初,龙川就有木偶戏剧种,由黎咀镇虎口村骆三和骆七两兄弟从福建引入,当时虎口村有两个提线木偶戏班,尤为出名,班名叫“兆丰年”和“贺丰年”。两个戏班排演老式传统木偶戏,如《白蛇传》《水淹金山寺》等,1953年后逐渐发展为手擎木偶。龙川手擎木偶戏扎根于东江上游龙川县黎咀镇,流行传播区域遍及龙川县境、惠州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木偶制作以草纸为原料,木偶身高约80厘米,偶头内设有机关,木偶的嘴巴、眼睛、手脚能随着曲调的旋律张合转动,动作丰富,造型精巧,栩栩如生。木偶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等行当。音乐有民间小调、客家山歌等曲调,形式多样,采用客家山歌唱腔,唱词对白采用客家方言和粤语,具有地方特色。

杖头手擎木偶的表演一般是用樟木支撑着木偶的躯干,在木偶的手腕处衔接着两根操纵杆。表演时,艺人的右手握住支撑木偶躯干的樟木,左手拿着木偶手腕处衔接着的两根操纵杆,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走动和做相应的动作。

木偶戏由于出演多在喜庆的节日,因此不管是表演者还是木偶,其服饰多是艳丽多彩的。木偶的服饰大概有杂技服、民国服饰、中山装、唐装、少数民族服饰、汉服六种类型。

1955年秋,“龙川县线剧团”前往广西巡回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此,广西文化部门向我省文化部门提出让剧团留在广西。次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龙川县线剧团正式“远嫁”广西,并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木偶剧团”,由此缔造了一段“两广”因戏结缘。

龙川手擎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社会功能,是研究客家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具有丰富的、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通过对龙川手擎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其蕴涵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途径。

龙川木偶戏是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演化,龙川木偶戏从简单的演出发展到了现在的既能演现代剧又能演古装剧的相对完整的表演体系。在表演中,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而人则是幕后的操纵者。是木偶演员赋予了木偶以生命。龙川的木偶戏艺人正是通过这些简单的道具,为世人塑造出一个个观赏性强的、多彩的文化空间。


来源:龙川县文化馆

编辑:黄婷

编审:钟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