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累计改造提升农房近5.9万户;千日“工改”,腾出4.6万亩产业新空间;铁腕治水,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106条主干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农污治理率已完成96%以上,计划今年4月底前总体完成;产业提质,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76.56%,排名珠三角第一,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0%,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跻身全国先进城市水平……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在中山逐渐化作“实景画”,市镇村发展持续取得突破。从三年攻坚,到全域跃升,中山如何取胜?南方日报从中山镇街、村(社区)和社会各方选取10个案例,寻找“中山战法”。
资源盘活
老渡头上演“变形记”,东凤镇和泰村“沉睡资产”复活
“Eat hot pot! ”今年3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小榄水道的沙口渡口,两位就职于小榄的外企高管史蒂芬和威廉赶忙坐上最后一班渡船,赶往对岸的东凤镇凤巢湾创意小镇,逛夜市、吃火锅。走进东凤镇凤巢湾创意小镇,他们品尝了东凤特色美食、逛遍了潮流夜市,在承载着古渡文化的凉亭歇脚,观赏滨江夜景。
凤巢湾所处的东兴社区曾一度荒废,如今华丽转身,成为镇中心人气爆棚的“网红街”,汇聚了特色美食文化创意、潮流市集、主题民宿等多种业态。“烟火气”升腾,游客纷至沓来。
东凤镇凤巢湾创意小镇。 南方+ 叶志文 卢子衡 拍摄
东凤镇凤巢湾创意小镇。 南方+ 叶志文 卢子衡 拍摄
“从东凤镇凤巢湾创意小镇的转变,就能看出东凤‘百千万工程’建设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东凤镇东兴社区居民杨阿姨说,沙口渡口,建成投用已超过70年。在没有桥梁的时代,这里就是东凤与小榄居民往来的关键要道。时代变迁,即便新旧沙口大桥飞架,联通着东凤与小榄,但沙口渡口轮渡依然是群众的家乡印记。
“为了让沙口渡头以及两岸道路修旧如新,同时深度挖掘悠久的渡口文化。社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东凤镇东兴社区党委委员李坤明说,负责东凤镇凤巢湾创意小镇运营的爱心企业中京公司主动出资出力,拓宽美化了滨江绿道,建设了古渡文化亭,将沙口渡头打造成滨江夜景地,为一代中山人留住了渡口记忆。
“我们始终坚信,群众是乡村建设的主体,社会力量是振兴发展的活水。”东凤镇和泰村党委书记吴少芳也深有体会,自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以来,和泰村积极汇聚了群众、产权人、企业多方力量,实现了从“政府独角戏”到“社会大合唱”的转变。
怎么转变?近年来,和泰村依托渡头等“沉睡的资产”,引进接地气的“和泰渡头”农文旅项目,打造“和泰渡头”文旅IP,激活乡村产业活力。面向社会企业招商引资,和泰村成功激活了资金链,累计撬动社会投资超300万元,实现多元效益叠加释放。
如今,“和泰渡头”农文旅项目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月带动消费约5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集体土地租金翻倍增长,推动餐饮、交通等产业繁荣发展,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双赢。
文旅出圈
旧侨房变“潮店”,曹边村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码”
“我们一起努力,将面包做到极致。”近日,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村massa窑烤面包店老板邓长征在朋友圈留下这句话,距离他回到曹边村开面包店仅过去不足半年时间,如今,这栋面积仅有65平方米的闲置侨房变身面包店后,日售面包最高销售额超万元,单月最高营业额近20万元。
近日,在中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推进会上,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经联社党支部书记梁志国介绍了曹边村在农房风貌提升、乡村运营等方面的工作亮点,而“网红窑烤面包店”的“出圈”正与曹边村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鼓励青年来曹边村创业分不开。
作为曹边村女婿,“80后”邓长征对曹边村十分熟悉,也一直关注着这里的发展。直到2024年8月,在梁志国邀请下,他决定在一栋老侨房开始创业,开起一家窑烤面包店。
此前,曹边村集体将侨房收回后进行保育活化,最终以免租方式出租给邓长征。邓长征的窑烤面包店开业后,南区街道以及邓长征合力通过多渠道宣传,加速店铺“出圈”。
在曹边村,侨房被活化利用的案例比比皆是,多栋侨房被改造为艺术工作室、村咖、茶寮等,让游客在岭南风格建筑、侨房、石板街间感受乡村文化魅力。“侨房年久失修、业态单一”等难题也逐渐被破解。
为进一步推动曹边村产业发展,曹边村还携手专业团队创新乡村运营管理模式,发展壮大文旅融合强村公司,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创建“曹边学堂”研学品牌、“香山状元”IP,借助稻田泥煨节、农民丰收节、“村BA”赛事等活动流量,通过将文化、体育、艺术、美食等元素有机融合,破解“活动空间承载力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难题。2024年,曹边学堂累计举办320场活动,为村集体创收48万元。曹边村还联合兴中集团结对共建,完成曹边乡村驿站等项目改造提升,将“施工图”变“实景图”。
“曹边村优美的村容村貌以及丰富的研学活动等,都给我们店带来了客流,更加坚定了我把这家店做成‘百年老店’的决心。”邓长征说,“现在我们也帮助一些致力于乡村创业的人学习窑烤面包相关知识,鼓励大家在乡村创业。”
农房新貌
青砖黛瓦间,三乡镇雍陌村农房迎“新生”
站在雍陌村青石板路上,村民郑帝生指着自家浅灰色调的农房,眼里充满自豪。“大家看到改造后的效果,都说我的房子最漂亮!”一年前,这栋翻新仅一年的房子因色彩突兀,与村内古宅格格不入;如今,它已褪去张扬,以淡雅灰调与青砖黛瓦的古祠堂相映成趣——这是雍陌村推出树样板、控增量、优存量、激潜能、强保障“五步法”的鲜活案例。
雍陌村的蝶变始于一场示范。“用的材料不知道好不好?”“本身我家的房子没有质量问题,不知道会不会越改越坏?”2024年,面对村民“改不改、怎么改”的疑虑,村党委书记郑文贺带头立下“军令状”:“我们发动村‘两委’干部主动整改自家的农房,以示表率。”
村“两委”干部刘淑惠立即响应,拆除了院中铁皮棚……党员干部的房屋成了农房改造样板间。数月后,首批改造成果亮相:青苔斑驳的老墙被修复如初,漏水屋顶换上了仿古瓦,铁皮棚拆除后的小院种满三角梅。一时间,村民主动报名改造的名单增加了不少名字。
许多老村民起初担心改坏祖屋,村委会和设计师多次登门,拿着图纸讲解:“百年舂墙、老宅和木质花窗仍保留原貌,只做加固、统一颜色以及外立面清洗等微改造措施。”一个月后,老村民们摸着修旧如旧的墙面感慨:老房子“年轻”了,乡愁却没丢。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在雍陌村,439名党员群众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侨胞郑毅家族无偿捐出4座侨房20年使用权,中铁十二局完成雍陌核心区外立面改造,项目成为全省观摩样板……社会各界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治理密码,让老房子“活”起来、古村落“火”起来。
三乡镇桥头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三乡镇桥头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前这些老房子破破烂烂,现在成了游客争相拍照的景点!”康睦里1号文旅创业共享空间,曾是杂草丛生的闲置房。2024年,三乡镇以“村企共建+专业运营”模式,将侨房改造成香山书房、汉服体验馆等业态,串联成2公里“香山古韵”示范带。数据显示,全镇2024年游客量增长150%,“沉睡资源”变身“流量来源”,这背后是党建引领的“绣花功夫”、社会力量的“共建共治”,更是三乡以村(社区)小切口撬动镇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
美丽圩镇
碧水红花处,坦洲镇安阜涌展现水乡新图景
站在坦洲镇安阜社区安阜涌旁新修的步道上,村民卢耀泉摸着自家焕然一新的外墙,笑得舒展。这幅青砖白瓦的墙面上,疍家渔船和稻田的彩绘栩栩如生,几步外的河涌里,小鱼正跃出水面——这里曾是他记忆中的“臭涌”。如今,昔日“臭涌”已成美景。“以前窗子封得再严实,也挡不住河里的臭味。现在推开窗,水清了,小孩都敢在河边玩了!”他说。
卢耀泉的家,是安阜涌蝶变的缩影。如何让圩镇既有“颜值”又有“灵魂”?坦洲选择从“最小单元”破题。2024年,坦洲镇以“点上出彩”破局,清淤截污、铺设碧道、改造百余处农房外立面,将劣Ⅴ类水质提升至四类标准。
改变的不仅是河涌。闲置的“七站八所”被改造成五层高的“美丽圩镇客厅”,咸水歌文化展馆里传出悠扬曲调,工业企业长廊展示着无人机模型,顶楼书吧坐着喝茶谈事的客商。坦洲镇党委书记汤如烈介绍,坦洲镇深挖疍家、客家文化元素,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迎宾大门”。盘活闲置“七站八所”,建成集文化展示、群众休憩、招商引资于一体的“美丽圩镇客厅”。
坦洲镇全景。 坦洲镇供图
坦洲镇全景。 坦洲镇供图
既要“点上出彩”,又要“线上成景”。坦洲镇的变化“多点开花”、串珠成链。全长890米的宝珠北路曾因征拆僵局“卡”了近三十年,2025年元旦通车后,双向六车道贯通中珠跨界路,7所学校师生及周边2万居民告别绕行。“攻坚时天天泡在村里,家住联一村的70岁梁伯一开始态度很强硬,我们联动社区多次入户调解,情理结合,又算经济账又谈社会效益。”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郑帝祥记忆犹新。如今,这条“民生路”两侧新植树木已抽芽。近年来,坦洲以“路长制+网格化”机制,推动全域串联,绘就生态画卷。
有“点”有“线”,更要“面上增辉”。在安阜涌,400多户村民在河涌两岸自发种植番石榴树,让闲置荒地变身“小果园”。昔日杂乱的大友市场空地划出52个停车位,流动摊贩“引摊入市”,一改杂乱格局。
碧波潋滟的安阜涌畔,疍家风情的农房外立面,广受好评的全龄段健身中心,升腾市井烟火气息的现代化菜市场……随着坦洲美丽圩镇“七个一”的相继落地,昔日分散的项目串珠成链,一幅美丽圩镇画卷正在坦洲大地跃然眼前。
绿美中山
绘好“一张图”,火炬高新区全域皆春景
春风吐绿、草木初萌,走进火炬高新区江尾头小区长堤街,一家名为“七米小院”的网红咖啡店坐满了顾客。小院内,草坪铺设于红砖小径两侧,沙石、绿植、苔藓及石砌院墙等元素点缀其中,绿意萦绕整个庭院。
从闲置地变身“打卡点”,“七米小院”是“绿美”与“庭院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近年来,火炬高新区持续“管绿、增绿、护绿、用绿”,精心绘好绿美“一张图”,实现处处皆绿意。
火炬高新区全力拓展绿美新空间。中山火炬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火炬高新区全力拓展绿美新空间。中山火炬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火炬高新区植树有多“拼”?过去一年来,全区共新种乔、灌木约8万株,绿化面积超50万平方米。发挥产业优势,火炬高新区推动各产业园区累计种植苗木约2万株,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成明阳、咀香园、百思途工业园等一批绿美厂企示范点,评选6200余户绿美庭院、美丽庭院。
植树造林,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为推进全域绿美建设,火炬高新区开展“千企万民齐种树”行动,建立“绿美专家库”“古树名木专家库”,组建33支绿美特色志愿队,发动企业、商协会超1400家,筹措社会资金共1700万元,开展义务植树400余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植树的形式更丰富了,“指尖”植绿、“码上”管护也蔚然成风。火炬高新区创新建立“一个指挥中心、一张三维绿图、一片综合网格”智能护绿体系,将“粤平安网格系统下派巡查任务”和“网格员日常巡查上报”相结合,实现植树点数字化、网格化全覆盖。去年,全区共出动网格员超过3600人次,巡查上报绿美网格事件5200余宗,办结率达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描出新风光,也带来了经济新增量。去年,山谷日寄生态庄园被评为中山港街道“庭院经济点”。该庄园依据时节设计研学活动,游客春季植绿夏赏荷,秋冬则开展稻谷、番茄、马铃薯等农作物主题活动,亲子生态游火了,越来越多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提质
两大“巨头”再升级,南头镇冲刺工业“千亿镇”
走进广东长虹智能模组制造工厂的智能视觉画检生产线上,一个个由液晶LCM模组通过智能视觉设备,自动完成画面检查,依次运至下一个工序。在另一边的生产线看板上,数据不断跳动,生产过程中的机器人喷胶、面板视觉定位装配、自动翻转等工序都实现了实时数据互联。
在智能模组制造工厂内,工业机器人、AOI视觉智能识别系统、全自动呼料等智能化设备,已经不再是新鲜事,这仅仅是广东长虹近年来推动制造升级迭代的项目之一。
2025年,在一场“低效工业园改造”内部会议上,广东长虹工改负责人正在规划未来5年内的广东长虹园区建设。作为中山市南头镇的“工业巨头”之一,广东长虹计划分3期实施“工改”,建设长虹海外出口业务新一代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推动项目年产值朝着100亿元目标迈进。
广东长虹是近年来南头镇“工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工改”以来,南头镇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1870亩,建成高标准厂房117万平方米,累计拉动工业投资超23亿元。其中2024年拉动工业投资11.9亿元,占全镇工业投资的61.3%。
作为中山市最小的镇域,南头镇在2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培育了三家百亿级的家电龙头企业,TCL空调就是其中之一。
无独有偶,作为南头镇的“百亿龙头”,TCL空调也在过去2年间跃升一个“百亿”台阶,实现了营业收入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的突破。2024年,TCL空调全年销量突破2000万套,同比增长了30%。这也为南头镇2024年工业产值破800亿元,迈向工业产值“千亿镇”提供了保障。
面对扩增的产能与有限空间的矛盾,TCL空调同样选择了“工改”。在TCL空调43亩的工业用地上,老旧厂房被全面改造。“仅用10个月时间,也就是2025年1月,我们就完成了超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的建设。这对缓解TCL空调的产能压力、打破发展空间制约、推动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TCL实业高级副总裁、空调事业部总经理陈绍林说,这些空调制造车间和生产线将为TCL空调新增年产能约100万套、产值约10亿元。
区域协调
镇内结对互助,小榄镇打造城乡融合示范样板
在小榄镇东升片中心区,被周边楼房建筑包围的利生小学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自2024年11月动工建设以来,项目有序推进,预计将于今年9月前建成使用。利生小学设备设施落后、教学楼陈旧以及东升片学位紧缺问题,有望随着项目建成而得到破解。
2024年,在小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小榄镇慈善万人行活动以“共建利生小学新教学楼,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发起为利生小学扩建教学楼项目筹款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这是小榄镇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成果之一。除了推动教育等资源均衡配置,小榄镇在更高层面进行布局。三年前,为破解镇内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情况,小榄镇在全省率先启动党建引领结对帮扶促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小榄镇11个富裕村(社区)和镇属企业投入帮扶资金超1800万元,推动6个被帮扶的经济薄弱村(社区)村一级集体收入相比2021年增长约20%,打造了一批群众拍手称赞的民心工程。
在白鲤村,位于白鲤涌边的白鲤村十五队健身广场被改造升级成为一个集教育、运动、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新乡村健身广场。“我们聚焦党建、产业、民生、文化等领域,形成重点项目16项,先后完成篮球健身广场重建、危桥改造、3条农路升级、1处高标准公厕建设、8处农房风貌提升、16个四小园建设。”白鲤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带好说。
2022年至2024年,结对小组各方共组织召开联席会议39场次,开展调研对接175场次,围绕党建宣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生态建设等方面共规划精品项目65个,已完工项目超50个。
从“输血”到“造血”,小榄镇在镇域结对帮扶中,努力打造一个由镇到城的城乡融合示范样板。小榄镇党委书记赵锡雄表示,下一步小榄镇将继续紧扣“三年初见成效”攻坚节点,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成势”跃升。
央企助力
“公益+微利”,央企“绣花功夫”提升镇村风貌
清晨的三乡大道,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两侧新植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行人缓缓驶过,享受着焕然一新的道路环境。这里是中山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三乡大道改造工程项目的成果。
地处中山市“南大门”,三乡大道不仅是连通广澳高速等重要交通网络的交通枢纽,更是展示中山城市形象的重要门户。但此前,三乡大道沿线多见杂乱的锌铁棚和密闭的围挡,综合环境和整体风貌较差。
2024年9月,三乡大道改造工程正式施工。这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联手中山的首个政企合作试点工程。该公司坚持“公益+微利”的理念,配置精干高效管理团队,投入精良机械设备,累计投入资金超5000万元,迅速掀起大干热潮。短短数个月内,三乡大道改造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改造过程中,中国中铁(广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沿线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清洗,拆除违规广告招牌,安装亮化灯具,并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的方式,在沿线新增了14万平方米的公共绿色空间。
“以前这条路两边都是破旧的广告牌,外立面脏乱不堪,现在不仅道路宽敞了,绿化也做得特别好,走在路上心情都舒畅了。”家住三乡镇的居民李先生对改造后的三乡大道赞不绝口。
改造后的三乡大道。
改造后的三乡大道。
在三乡大道改造的同时,位于三乡镇的英东亭修缮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英东亭建于30多年前,为纪念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对中山建设慷慨捐资的善举而建。
“修旧如旧,历史建筑的修复要尽量还原当时的工艺和材料。为了这个项目,我们翻阅了不少历史材料,并到处走访,深入了解英东亭的设计和建筑理念。”项目技术负责人何俊波介绍,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深入挖掘英东亭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亭体结构、外立面、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由于年代久远,英东亭原有的石料雀替,褪色、脱落严重。“可是要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原装’雀替呢?我们犯了难。”何俊波带领团队在珠三角多地建材市场寻访,终于在佛山一家几近停产的厂家仓库中找到了替换件。
英东亭修缮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中山市增添了一处文化旅游新地标,还入选了广东省2024年建筑业企业“百千万工程”范例项目,成为中山市仅有的两个入选项目之一。
多方携手
激活“乡情资本”,民企聚力共绘同心圆
“为帮助小榄镇提升社区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推动全民教育发展,基金会计划捐款1亿元,为小榄镇捐建一座公共图书馆。建成后由小榄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运营,为全镇居民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在3月3日召开的中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推进会上,建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赵玉华介绍了该基金会的最新动态。
2022年1月,建华集团创始人许景新捐资2.4亿元发起创立中山市建华慈善基金会,基金会围绕济困安老、助学扶幼两大方向,积极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如2024年,该基金会响应政府号召,捐款200万元用于小榄镇利生小学教学楼建设,支持基础教育设施改善,改善办学条件。
建华慈善基金会的成立,是小榄、中山企业家社会责任感与家乡情怀的体现,这也是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等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内生动力。
在小榄镇,这种凝聚社会合力“办大事”的传统有着丰富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2023年,小榄镇组建全市首个镇属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中山市致盛创投基金,以金融“活水”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投促招工作。在社会慈善方面,2024年,小榄慈善万人行以“扩建利生小学”为主题,募集善款超4200万元;2025年,小榄慈善万人行以爱心汇聚“百千万工程”为主题,募集善款近3700万元,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绿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图为小榄镇2025年慈善万人行现场。小榄镇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为小榄镇2025年慈善万人行现场。小榄镇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中,小榄镇探索实施“商协会+村(社区)”协同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机制,8个商协会、58家企业向29个村(社区)捐资458万元,打造40个“一村一品”主题林、景观带、示范点。完善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全镇9家建筑企业共完成帮扶项目17个,总金额480万元。创新金融“活水”助力村(社区)机制,与建设银行联合开展金融助理派驻村(社区)工作,2024年以来,向村(社区)投放大中型、普惠、个人住房等各类贷款71亿元。创新金融惠民利企机制,联合村(社区)、小榄村镇银行和车企,在全市率先推出“村民购车免抵押低利息贷款”政策。
全民共建
“积分超市”展新风尚,古镇镇以小积分凝聚向心力
“外墙美化了,整体美观了,河边的房屋焕然一新。晚上吃完饭出来散步,会觉得很舒服。”居住在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长塘路上的区女士,近来感受到了房前屋后的新变化。
面对基层治理手段单一、服务力量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新挑战,近年来古镇镇冈南村探索“两分制”治理模式,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兑礼品,将工分制和积分制深入到网格治理等工作中,营造“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氛围,激发“百千万工程”内生动力。
“这一排的外立面相对比较完好,我们就对它进行局部的维修和清洗;这一边相对陈旧一点,我们就要进行全面的翻新美化。”在冈南村长塘附近,冈南村党委委员蔡根杨介绍了首批23间农房的分类施策改造工作。
冈南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选树培育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冈南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选树培育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冈南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选树培育村。此前,冈南村就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原则,划分十大网格,建立党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在绿美乡村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效解决了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建设、民生保障等各个领域的管理问题。
在明确首批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改造任务后,冈南村充分发挥十大网格党支部作用,村“两委”干部主动带头分组入户,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耐心向村民说明当前建筑存在的问题,鼓励其积极参与提升风貌工作。
为了提高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冈南村以“积分制”激发村民主动美化自家农房、庭院及改善周边卫生环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农房风貌行动提升管控效能。
“积分制”即通过积分量化群众参与志愿活动中的综合表现,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提升辖区凝聚力和群众参与度。村民可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在线上“积分超市”换取电水壶、电冰箱等100余款生活用品,形成“服务登记—积分回馈—兑换激励”工作模式。
以小积分撬动社会向心力,古镇镇在全市率先探索“百千万工程”积分制管理模式,全镇设立13个“积分超市”,参与村民达8800人,开展活动超1000场次,积分总数78.6万分,位居全市第1。从集成式改革的大布局到小切口改革的精操作,古镇镇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撬动了城乡发展的“大变化”。
撰文:廖瀚 曾艳春 林雨萱 苑世敏 杨慧荣 伍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