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中山即将迎来全面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的三周年节点。
作为中山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子,三年来,中山将一批曾落后于时代的低效厂房改造升级为现代化、集约高效的产业园,宽敞的园区让企业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升值的土地让村集体有了更丰厚的收入,工业老城找寻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4年10月,省委主要领导调研中山时肯定中山“工改”: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通过解码一组“工改”最新数据,这一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实”在何处,一目了然。
支持企业再生长
腾出超4.6万亩新空间
对于曾“手无寸土”的中山而言,“工改”送上的最宝贵的成果,便是一大批可供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的靓地、靓厂。
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三年里,中山“工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推动“商住转工”超万亩,助力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整备土地超2万亩。在这上万亩的土地上,中山已累计完成规划报建建筑面积超3874万平方米,施工报建超2838万平方米,规划验收超1196万平方米。
火炬高新区联速·两岸科创园。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火炬高新区联速·两岸科创园。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这意味着,中山已经并将持续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优质生产空间,曾让中山捉襟见肘的土地空间,如今已成为中山服务企业、招商引资的坚实底气。对于计划在中山继续扎根的老企业、来到中山投资的新朋友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态势。
“工改”三年来,中山已通过“工改”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
力撑工业稳增长
拉动近四成工业投资
“工改”是一项长期工程,其产生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项目需要经历拆除、建设、投产等历程后,方能产生经济效益。然而,通过“工改”项目的投资数据等信息,可以看到短期内市场对中山营商环境的新判断。
数据显示,2023年,中山全市GDP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其中,“工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占比近四成。2024年1—11月,“工改”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37%,依然维持近四成的占比,在小榄、南头等中山工业重镇,这一比重甚至过半。这意味着,“工改”已成为力撑中山工业稳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工改”释放的积极信号,在经营主体数量上也有所体现。2024年,中山经营主体达68.97万户,比2021年增长34%,其中制造业经营主体达13.6万户,比2021年增长超20%。
与此同时,华帝、明阳、长虹等本土龙头企业借助“工改”就地增资扩产。在近三年各方投资中山的热潮中,建华控股、欧普照明等“中商”企业陆续回归,三花、新迈奇等大项目落户中山。在大湾区多地竞秀的舞台上,“工改”为中山标注了开放、创新、有拼劲的新标签。
充实农民钱袋子
集体物业价值提升10倍以上
“工改”的“赢家”不只有企业,中山参与“工改”的村集体也是获益方。当锌铁棚变产业园、脏乱差变“高大上”,集体用地也随之升值,农民钱袋子更加充实。
据统计,“工改”项目中的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村集体物业租金收入成倍增长。2023年,中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6万元,排名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2∶1。
例如,翠亨新区华照村麻东经济合作社,其“工改”项目改造后,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超10倍;横栏镇利源工业园“工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村集体租金收入增加1200万元以上,比“工改”前增长近30倍。
神湾镇诚艺外沙科创城。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神湾镇诚艺外沙科创城。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除了增收,“工改”也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中山低效工业园内企业生产方式传统、工艺落后,监管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厂居混杂问题突出。2021年,中山全市低效工业园平均1.2天发生1次火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占全市工业企业火灾财产损失约95%。
通过“工改”,中山累计拆除违法建设和危旧厂房物业超500宗。据统计,2024年低效工业园发生火灾相比2021年下降近30%,从源头上遏制了灾难的发生。
“三生”共融促绿美
整治超2500家污染企业
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事关村民群众、企业家、企业员工的体验感、幸福感。对于曾受到旧厂房杂乱分布、工业污染等影响的“三生”环境,“工改”从源头上遏制,促成了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绿美中山。
小榄镇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改造前后对比。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小榄镇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改造前后对比。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据统计,通过源头治污,中山把涉央督重点河涌流域的低效工业园作为改造重点,有序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累计拆除整理超1.7万亩,占“工改”拆除整理总面积的36.4%。“工改”后,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这些举措,最终推动中山全市黑臭河涌减少约3/4。
此外,中山将打造“工改”示范园区纳入建设美丽圩镇示范项目,动员全市企业绿化美化工业园区,鼓励支持低效工业园与旧城镇旧村庄、城中村整体性更新、连片性改造,结合“工改”强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目前,中山95%以上的村(社区)已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
南方+记者 陈少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