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代省长刘捷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2025年浙江将认真抓好11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一方面包括“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该方面工作包括,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进出口、90%以上的市场经营主体。2024年11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一起趋利性执法司法案例曾进一步引发公众对“远洋捕捞”的讨论。“远洋捕捞”,主要指的是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和个人财产的行为。
2024年11月29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当年以来浙江省“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开展工作情况,并发布一批典型案例。其中,外省某县公安局民警杨某某、占某某滥用职权案关注度颇高。两人为谋取个人非法利益,私自携带警服、手铐、执法记录仪等警用装备驾驶车辆前往浙江、江苏等地,意图以帮忙处理案件为由向企业家索取财物。浙江省检察院在通报该案例时提及,趋利性执法司法严重损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严重污染执法环境、影响司法公正、损害法治权威、破坏营商环境。
实际上,异地违规执法和趋利执法已在整治中。2024年10月10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门户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加强权益保护方面,其中提及,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要依照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进行。禁止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规范异地执法行为。
2024年12月16日,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第十一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2025年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预期强信心。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提升执法监督效能。
2025年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其中也明确,各地区不得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经营主体财产,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或实行异地管辖,依法防止和纠正逐利性执法司法活动。
1月13日,全国检察长会议在京召开。最高检要求,检察机关要积极参与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依法监督纠正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突出问题。
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提出,审判执行工作中要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严防趋利性执法司法。最高法提出,深刻认识趋利性执法司法的严重危害,严格依法加强对相关案件的审查,聚焦扩张管辖、人为制造异地管辖、以轻缓刑威胁诱导认罪认罚等情形,建立健全甄别、处置、防范机制。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