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胖三斤
上称一看三公斤
年前减肥猛如虎
年后一称三百五
过年期间出去访亲问友
人家微微一笑倾国倾城
你微微一笑下巴两层
而对于春节期间的糖友来说
精神状态可能是这样的↓
然而,许多糖友可能发现
吃吃喝喝的假期结束后
血糖还是亮起了“红灯”
节后究竟如何平稳控糖?
来看看广中医一院白云医院
内分泌老年病科专家们提供的
血糖回归“绿灯”的攻略吧~
饮食调整:恢复健康饮食模式
1. 恢复规律饮食:尽量恢复固定的三餐时间,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非淀粉类蔬菜和低糖水果,这些食物能缓慢释放糖分,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2.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优先选择粗粮,如糙米饭、全麦面条、荞麦馒头等,避免精制糖和精米白面等快速升糖食物。
3. 增加膳食纤维:每餐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豆类等,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减少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4. 限制高脂肪食物: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5. 调整进餐顺序:先喝清汤,次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运动恢复: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1. 有氧运动:恢复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150分钟。
2. 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3. 避免久坐:长时间工作时,应避免久坐,尽量增加步行或站立的时间,建议每小时站起来活动5-10分钟。
作息调整:恢复规律作息
1. 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应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每晚保证至少7小时的优质睡眠。睡眠不足会增加应激激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
2. 避免熬夜:熬夜会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导致血糖波动。
血糖监测:密切关注血糖变化
1. 增加监测频率:春节期间血糖波动较大,节后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特别是餐后血糖。建议在饮食和运动恢复期间,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必要时加测睡前血糖,若血糖未达标,要及时就诊。
2. 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定期检测可以帮助全面评估血糖管理效果。
药物管理:按时按量服药
1. 按时服药: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切勿因假期生活节奏变化而自行增减药量。
2. 注意药物副作用:使用降糖药物时,注意观察是否有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血脂管理:警惕“脂毒性”
1. 饮食控脂: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 定期检查血脂: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会加重血管病变风险,建议定期检查血脂水平,特别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药物干预:如果生活方式调整后血脂仍未达标,可前往门诊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调脂药物。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
避免焦虑:血糖波动易引发焦虑情绪,但过度焦虑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糖友们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心态。
中医内服与外治
1. 中药内服: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依证开方,调整脏腑阴阳失衡,减少血糖波动。
2. 中医外治:根据糖友具体证型,通过针灸疗法、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
春节过后,糖友需要迅速调整,恢复健康的生活节奏,以平稳控糖。希望每位糖友都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稳地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如果血糖仍然较高或者波动较大,建议尽快到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门诊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调整治疗方案,尽快控制血糖。
END
内分泌老年病科专家简介
内分泌科:朱章志
主任医师
岭南名医、二级教授、医学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诊疗中心(内分泌)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白云医院学科导师,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副所长,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内分泌疾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首届羊城好医生,曾任内分泌科主任10余年,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专科--糖尿病(内分泌)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0余年。
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及省重点项目等各层次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6部,编委、参编10部;培养硕士生70余名、博士生40余名。在国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和一定影响力。
擅长:重视和善于应用阴阳五行理论、五脏学说和五运六气学说及仲景学说指导医教研工作,擅长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及疑难病症的辨证施治,在仲景学说思想探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李存富
主任中医师,白云名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内二科大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医学学士,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首届“白云名医”,广州市医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第一届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白云区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具有系统的中医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肝肾疾病、糖尿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积极组织和参与医疗、教学、临床、科研等业务工作,开展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各项技术项目,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临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工作经验,开发和研制了系列协定处方,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积极带教下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地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医学专著一部,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
梁艺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白云区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曾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参与省级和院级研究课题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及老年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甲亢、甲减、痛风、老年眩晕、慢性咳喘、心脑血管后遗症等。
王翠柳
副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广中医一院内分泌科进修。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十余年,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康复学会委员,广州市白云区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参与广东省中管局课题多项,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卢致仁
主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对各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小英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广中医一院内分泌科进修。
擅长: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甲减、呼吸系统疾病等。
覃献锋
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学专业,师从全国著名内分泌中医专家刘敏教授,曾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工作学习,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共发表论文多篇,SCI期刊论文1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擅长:中西医结合辨治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等;失眠、便秘、痛风等内科杂病;中医体质调理。
朱俊霞
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岭南名中医朱章志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主持及参与省级课题3项。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痛风等。
内分泌老年病科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为广州市中医特色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白云分点。现有岭南名医1名。医生团队有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4人,研究生学历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李赛美教授师承弟子2人。护理团队20人,其中主管护师7人。
科室秉承“中医有特色、西医有优势、中西医结合”的理念,遵循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挖掘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疗法;依托总院内分泌科优势,开展六经辨治论治内分泌疾病;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临床疗效,充分利用最新医学成果,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和老年病。
主要病种及业务有: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亢甲减、高尿酸血症、老年性眩晕、慢性咳喘、心脑血管障碍及后遗症等;开展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葡萄糖耐量试验、C肽释放试验、动态血糖监测、感觉阈值检测、肌电图等检查;开展耳穴压豆、贴敷疗法、中药熏洗、中药热奄包治疗、皮内针、火龙灸等十余项中医特色治疗,因病施治,个体化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科室咨询电话:020-86451375
咨询时间:上午08:00-12:00
下午14:00-17:00
图文 | 内分泌老年病科 朱俊霞、健教宣传科
编辑 | 尹兰靖
复核 | 庄梦
责编 | 潘玉菲
↓↓↓
来院乘车指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