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遂溪
有一位手工艺术家——徐茂深
用雕刻书写艺术人生
他是一名美术老师
凭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执着
在蛋壳与葫芦上刻画出万千世界
今年获“2024年度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
从小热爱手工
徐茂深的手工情结,早在童年便已生根发芽。小时候的他,总爱与废弃材料“较劲”:一截剩铁线、几支旧画材,在他手中都能变成巧夺天工的小玩意儿。
徐茂深在蛋壳上雕刻。
徐茂深在蛋壳上雕刻。
“任何手工我都喜欢自学”
这份执着让他养成了
跟着网上视频钻研技艺的习惯
葫芦雕作品《老者》(上)与蛋雕作品《军港之夜》(下)。
葫芦雕作品《老者》(上)与蛋雕作品《军港之夜》(下)。
2011年,徐茂深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他不仅传授绘画技巧,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动手潜能,带领孩子们用剪纸、易拉罐创作手工艺品,让手工之美在课堂绽放。2014年,一次机缘巧合让他与蛋雕结缘,开启在蛋壳上“起舞”的旅程。
葫芦与“福禄”谐音,多枝多蔓的形态更寓意“福禄万年”。次年,他又将目光投向葫芦雕,奔赴汕头学习葫芦雕刻,通过线上与雕刻大师交流心得,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蛋雕作品《鱼乐图》。
蛋雕作品《鱼乐图》。
徐茂深感慨,在蛋壳与葫芦上雕刻,考验的是“眼、手、心”的高度协同。这些材质脆弱易损,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恒心。
佳作迭出屡获奖项
徐茂深的雕刻工具并不复杂
主要是用于初步定型的“牙机”
和用于精细雕刻的刻刀
但他始终强调“做精做透”
这份追求让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徐茂深在雕刻葫芦。
徐茂深在雕刻葫芦。
在材料选择上,徐茂深有自己的讲究:须购买存放2年以上的葫芦,待质地稳定后方可动工;蛋雕则偏爱颜色较深的蛋壳,鸡蛋壳、鹅蛋壳都是他常用的“画布”。
《湛江八景》入选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
《湛江八景》入选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
徐茂深与作品《龙腾》合影。
徐茂深与作品《龙腾》合影。
徐茂深的作品中
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也有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蛋雕《深蓝之盾》。
蛋雕《深蓝之盾》。
耗时2个月完成的《湛江八景》,将湖光岩的静谧、观海长廊的壮阔等湛江地标浓缩于方寸之间,尽显地方特色,在2017年亮相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展(广州);《龙腾》系列作品古意盎然,线条流转间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磅礴气势;《繁花》 系列则以百合、牡丹、荷花为主题,在蛋壳上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芬芳。
铅笔芯上雕刻醒狮。
铅笔芯上雕刻醒狮。
精益求精
徐茂深在铅笔芯上雕刻遂溪醒狮
这件微型作品需要凑近细看
才能领略其精妙的肌理
《大吉图》在2024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展上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
《大吉图》在2024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展上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
蛋雕作品《九龙献瑞》。
蛋雕作品《九龙献瑞》。
凭借精湛的技艺,徐茂深的作品多次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2024年12月葫芦雕刻《大吉图》在2024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展上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2024年12月鸵鸟蛋雕刻《繁花似锦》在2024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展上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银奖。
撰文:傅晓冰 郑晓健
摄影:丘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