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汕头市潮阳区的东山公园人气旺盛、草木繁茂,是基孔肯雅热防控的重点区域之一。最近,公园管理处盯紧“蚊虫”这个传播源头,一手抓环境整治,一手抓消杀防控,双管齐下阻断蚊虫传播链,织密基孔肯雅热防控网。
这是潮阳区积极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的缩影。连日来,潮阳区各地各部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迅速行动,纷纷开展环境消杀、宣传教育和监测预警等举措,多管齐下筑起“两热”防控屏障。
组建各级消杀队伍进村居
8月7日,在金浦街道梅东村、梅西村,街道和村居发动党员、志愿者、居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卫生死角,清除花盆积水、空调存水等,挨家挨户检查排水沟并进行清理疏通,加强对绿化带、垃圾桶等重点区域的检查清理。街道还聘请专业消杀公司对辖区公共区域进行药物喷洒,覆盖机关、公园、垃圾站等场所,并购买一批灭蚊消杀剂发放给各村(社区)。
连日来,城南街道广泛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由街道、村(社区)干部带头,志愿者、环卫工人、居民多方发力,重点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区域进行清积水、除垃圾,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针对蚊虫孳生特点,城南街道组建10人专业消杀队伍,并根据伊蚊的活动规律和密度监测结果,科学调整消杀时间和频次,确保消杀效果。
为提升居民防控意识,潮阳区各镇(街道)组织落实各村(社区)开启宣传车或村(社区)大喇叭播放宣传倡议音频,广泛号召、督促辖区内单位和群众每周开展以“清积水、灭蚊虫、多病共防”为重点的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形成立体防控氛围。
“东山公园每五天进行一次大型消杀,每天开展一次小型消杀,及时制止蚊虫孳生,保障市民游玩环境。”东山公园管理处环境部经理罗惜如介绍,管理处委托第三方每五天做一次全域深度消杀,公园工作人员每天对灌木丛、花草区、厕所周边和水域进行反复喷药,从树梢到草丛都不放过。
南方+记者从潮阳区卫生健康局获悉,潮阳区已建立区级应急消杀队伍共30人,各镇(街道)按要求同步组建不少于10人的消杀队伍,并举办全区应急消杀培训班,强化应急消杀工作。自8月以来,潮阳区各镇(街道)组织统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次数约117次,开展消杀用药量7436升,清理垃圾杂物量3336.68吨。
加强蚊媒监测和防控力度
南方+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来,为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保障居民群众健康,潮阳各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蚊媒密度监测及发热病例筛选工作,多措并举落实防控措施。
金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蚊媒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并采取闭卷考核确保培训效果。该中心副主任郑楚光介绍:“我们通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确保每位医务人员熟练掌握防控要点。”
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联合辖区医疗机构,分层开展医护人员和防控人员的诊疗及操作技能培训,进一步强化基层防控能力。
截至目前,潮阳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展内部医护人员培训,其中各镇(街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落实对辖区村卫生站、门诊部、诊所等人员培训。全区各医疗机构培训共计47场次,参训1916人次。
在蚊媒密度监测方面,金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日派出防疫人员进村(社区)监测,一旦发现蚊媒密度超标,将及时上报区疾控中心。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定期对辖区村(社区)进行蚊媒密度监测,并将数据同步反馈区疾控中心及当地村(社区),若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较高,将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协助村(居委)开展环境消杀。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潮阳区落实区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所有镇(街道)的蚊媒密度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11轮共143次监测,并及时把监测结果通报各镇(街道),指导各镇(街道)做好孳生地清理和防蚊灭蚊工作。
为防范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潮阳区各级医疗机构还加强登革病毒NS1抗原试剂储备,做好登革病毒NS1抗原“逢疑必检”,并对具有疑似症状、流行地区旅居史、NS1抗原筛查阴性的患者,落实各医疗卫生机构按要求开展基孔肯雅热核酸采检。
其中,金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发热病例监测机制,做到疑似病例早发现、早报告,并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蚊虫等相关问题;城南街道则严格落实发热患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联动,确保发热病例得到规范处置。
当前,潮阳区正持续强化蚊媒监测和防控力度,定期开展培训和督导,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居民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南方+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李盛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